《魯迅自傳》同步練習(一)
【同步達綱練習】
一、給加粗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1.廈門( ) 皖南( ) 學籍( ) 乞食( )
2.páng huáng( ) shuāi敗( ) chóu辦( )
zhè江( ) nà喊( ) 親qī( )
二、根據語境,理解加粗詞語的意思
1.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看書的學力。
2.但我到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
3.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常走的兩條路。
4.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于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幫助。
三、閱讀理解
(一)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后,我做了師范學校的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后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為三個層次,請用“∥”把它劃出來。
2.文中加粗的語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畫浪紋線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個什么樣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表達的?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4.魯迅到廣東后,“四月辭職”,這中間也暗含了一個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魯迅為什么要辭職?
5.本文段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體現了全文的一個什么特點?
(二)
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長樂縣橫嶺鄉。父親謝葆璋是海軍軍官,曾參加甲午中日海戰,具有愛國思想。冰心的童年是在山東煙臺海邊度過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豐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詩人的氣質。在海邊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歲就開始閱讀《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西游記》《水滸傳》和林紓譯的《說部叢書》。辛亥革命起,隨家南回,才進福州女師上學。1913年全家遷至北京。1914年入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因志愿學醫,于1918年進協和女子大學理科預科。五四運動爆發時,她是預科一年級學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青年愛國運動中,在學生自治會任文書,又是北京女學界聯合會宣傳股中的一員。為了擴大宣傳效果,她開始在北京《晨報》發表《21日聽審的感想》等贊揚愛國學生運動的時評,署名謝婉瑩。在奔騰澎湃的五四運動的啟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的一些社會問題。從1919年9月起,以冰心這一筆名寫了許多問題小說,如《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秋風秋雨愁煞人》等,引起了較為強烈的社會反響。所以冰心說,是五四這道電光,這聲驚雷“把我‘震’上了寫作的道路”!由于白天上街宣傳、募捐,晚上筆不停揮地寫“問題小說”,理科的功課脫下一大截。1921年,在理預科畢業后,就考入文本科。因文科成績優異,還跳了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