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教案(含講義練習)
六、研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要求在讀準確的基礎上能讀出重音、停頓和情感來。
2.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課文。
(1)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勤學苦練取得的。
(2)撫州學官王盛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墨池之上現在建有學舍,州學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夠明顯,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懸掛在楹柱間,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學的事跡勸勉自己的學生。
(3)這篇文章中用了許多設問句,請在閱讀的過程中畫記出這些設問句,并反復誦讀, 體會它們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
明確:文中共用了六個“邪”字設問句,分別是:
①“豈信然邪”; ②“而又嘗自休于此邪”; ③“豈其學不如彼邪”;
④“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⑥“以勉其學者邪”。
口頭翻譯這六個設問句,明確其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
① 表明作者對墨池傳說持有懷疑態度(因為稱做王羲之墨池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
② 用以加重語氣,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 肯定了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是來自天成,而是勤學苦練的結果。
④起提示、啟發的作用。 ⑤ 、 ⑥說明自己的推測,加重謙遜的語氣。
七、中心思想: 本文從記敘墨池遺跡入手,緊密聯系王羲之苦練書法的故事,著重闡明
了勤學苦練出才能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學習,提高道德修養。
八、寫作特點:
1、本文采用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寫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
本文借王羲之“臨池學書”一事,說明任何成就都要依*刻苦學習,絕非“天成”,從而引申到關于道德修養問題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勵人們勤學苦練,努力向上。文章開頭,先寫墨池處所、形狀,再交代有關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是記敘部分,其行文曲折,構思縝密。其中“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八個字,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論據,埋下了伏筆。接著,作者由敘述轉到議論,就王羲之書法藝術“晚乃善”“非天成也”這一點,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學固豈可以少哉”,點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論的重要依據,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則是作者的正確論斷。 第二部分先敘述州學教授索文的經過,接著又發議論,推測王君此舉是為了“勉其學者”,最后歸結到“仁人莊土之遺風余思”對“來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勵人們勤于學習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