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閱讀
一、 母親
(1)兩年前的6月,我即將參加高考,而那時為學業、感情、前途所深深苦惱的我卻常要尋找發泄,于是那個下午,十多個同學聚在朋友的小房里看電視、聽歌曲、甩撲克,窮聊閑侃。
(2)正說得熱鬧,傳來一聲聲微弱的音階錯位似的聲音:“賣……韭……菜……”不是那種簡短有力的吆喝,而更像一種不抱任何奢望的乞討,在那眾多有韻有板的專職小販的叫賣聲中顯得那么生澀,那么不和諧。正甩撲克的小弟不耐煩了,“這賣韭菜的,沒吃飯,綿羊似的。”眾人一片哄笑。哄笑中我看見了從窗前像那顫顫的聲音一樣緩緩行過的四十多歲的一位婦女,我清晰地看見了她花白的頭發,流著汗水的臉、那于裂的嘴唇。我的心一陣撕扯,我怎么能夠相信,那是我的母親!
(3)母親沒有看見我,我走到窗前,望著母親佝僂遠去的背影,淚潸然而下。母親不會騎車,就推著自行車在后架上帶著一筐韭菜,在那樣毒烈的陽光下,用她微弱的聲音乞討著我的學費、雜費、生活費。而在那片哄笑中,在同學的不解中,我沒有勇氣承認那卑微的勞動者、那憔悴的老婦人是我的母親。
(4)從此我沉默了、奮發了、考學了,然而我始終不能忘記那個下午,我對不起母親、對不起母親在那個午后的陽光下所流的汗水。
1. 母親為什么要在毒烈的陽光下賣韭菜?(用原文回答)------------------------------------------------------------------------------------------------------------------------
2. 文中對母親主要用了什么描寫手法------------------------------------------------------------
3. 文中第(2)段的畫線語句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4. 文中第(3)段的畫線語句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5. 文章最后說“我沉默了、奮發了、考學了”,原因是什么?------------------------------------------------------------------------------------------------------------------------
6. 讀了這篇短文,我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唐代詩人孟郊的詩《 》,這首詩也是表現偉大的母愛的,請把詩的題目填在橫線上,你能寫出其中的詩句嗎?------------------------------------------------------------------------------------------------------------------
二、燭 (1)停了一整天電,月亮升起來時,還沒送電來。飯菜雖然端上了桌,屋子里卻黑蒙蒙的不能舉著。 (2)我在桌斗里翻著,居然找到了一截蠟燭,。心想:“先吃飯吧,有這點燭,可以應付到來電啦。” (3)火柴“嗤”的一聲擦燃了,淡藍色的火焰在燭芯上浮動了幾下,橘黃色的火苗漸次升高。燭光是溫馨的,晚飯吃得也很和諧。長久習慣于電燈的我,偶爾來到燭光下,感到別有一番情致,盡管沒有電燈那么洋派闊氣,那么炫人眼目,但它卻是安詳而溫柔,沉著而自信的。 (4)飯很快吃完了,電仍然沒有送來。珍惜著燭的饋贈,挽留著將逝的光明,我一邊喝茶,一邊借著燭光讀書,翻翻新買來的散文選,文章大都是名家的舊作,語句的隼永是不必說的,其中許多揭示人生妙趣和總結生活哲理的地方也頗耐人尋味。葉圣陶先生說,體味生活中的甜味和苦味,“總比淡漠無味勝過百倍”。什么是味呢?像眼前這截燭,本是無生命的,人們卻偏偏從它身上品嘗出“燭淚惜別” 的,“燭影搖紅”的 ,“西窗共剪”的 ,“燭炬成灰”的 。物象的偶然,感情的驟發便是生活的味。生活的味總是百嘗總鮮,韻味無窮啊! (5)燭快滅了,一剛才還有幾厘米的燭,此時已熔成一個火山口形的圓圈,燭芯危危,燭影幢幢,幽藍的光遲遲不肯退去,反更鮮亮,它在生命的終點上奮搏著,是在留戀自己的生活。 (6)…… (7)燭光滅了,就有一縷細細的青煙在夜的空氣中冉冉飄升,燭的軀體滅了,它留下了什么呢?“蠟炬成灰淚始干”,它為自己的不幸哭了嗎?不曾。我想起一句名言:“照亮了別人,卻毀滅了自己。”以個體的犧牲,去換取眾生的存在,如果說有淚,那是業未竟、身先逝的遺憾之淚,是英雄淚。也許,它從來不曾想過要留下什么。正如千千萬萬的工人、農民、士兵、教師、服務員一樣,只是平凡、辛勤地工作,從來沒有想過要留下什么。創造甚多,要求甚少。燭如此,人更應該如此啊! (8)不欲留者留.欲留者失。這大概也是辯證法吧!其實,是非的衡量不在于留與不留,而在于留什么,不留什么。宋代民族英雄文天樣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明代民族英雄于謙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硬骨;共產黨人陳然烈士有“留得子胥豪氣在”的壯懷;革命老人何香凝在給她丈夫廖仲/先生的詩中有“勸君莫惜頭顱骨,留得中華史上名”的豪情。這些都重在一個“留”字。留者,與天地同在啊!我們的許多革命家、科學家、教育家、文藝家們,他們廢寢忘食地工作,嘔心瀝血地創造,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戰場、刑場、案頭、試驗室。舞臺、畫室等等,往往是他們生命的最后一息之地。在他們失去生命時,精神卻永存著,他們不就是人民中一支支光焰奪目的燭嗎? (9)夜漸漸深了,我緩步走上陽臺,憑欄眺望,明月懸在天上,天地問,月光是無處不到的;山野田疇,城郭村舍,都沐浴在一片皎潔的月明中,更有那一點點、一團團、閃閃爍爍的燈光,那是使人無限眷戀的人寰,充滿著勃勃生氣。假如把一支微明的燭擺進這光的世界中,也許顯得太渺小。 (10)燭是渺小的,然而,渺小并不可憐,可憐的是自卑;渺小也不可悲,可悲的是不懂得自己的價值。正因為燭懂得自己,才將自己的一點一滴都奉獻給光明,從一開始就不假思索地工作,即使肝腦涂地仍燃燒不止。 (11)這天夜里,我睡得很香甜,做了一個光明溫暖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支光焰熠熠的蠟燭。 1..結合語境,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