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閱讀
2.請從第(1)段中找出與第(3)、(4)、(5)段相對應的語句。
與第(3)段對應的是
與第(4)段對應的是
與第(5)段對應的是
3.結合第(3)段寫黃山的石,說說作者把黃山比作“立體的畫,無聲的詩”的依據。
4.文章第(4)段寫黃山的松,黃山松“奇“在何處?
5.文中第(5)段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具體描繪出黃山云海神奇的特點的。
6.文章寫到黃山景的特點是“奇”,黃山松的特點也是“奇”,這兩個“奇“的含義一樣嗎?為什么?
7.簡述這篇散文的結構特點。
十、冬日香山
(1)要不是有公務,誰會在這天寒地凍的時節來香山呢?可話又說回來,要不是恰在這時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2)開三天會,就住在公園內的別墅里。偌大個公園為我們獨享,也是一種滿足。早晨一爬起來我便去逛山。這里我春天時來過,是花的世界;夏天時來過,是濃陰的世界;秋天來過,是紅葉的世界。而這三季都游客滿山,說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裝,南腔北調的話音,隨處拋撒的果皮、罐頭盒,手提錄音機里的迪斯科音樂,這一切將山路林間都塞滿了。現在可好,無花,無葉,無紅,無綠,更沒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個清凈的世界。
(3)過去來時,路邊是夾道的丁香,厚綠的圓形葉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現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勁枝,頭上挑著些已彈去種籽的空殼。過去來時,山坡上是些層層片片的灌木,撲閃著自己霜紅的葉片,如一團團的火苗,在秋風中翻騰;現在遠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幾乎融在一起,很難覓到它的音容。過去來時,林間樹下是寸厚的綠草,絨絨地由山腳鋪到山頂;現在它們或枯萎在石縫間,或被風掃卷著聚纏在樹根下。如果說秋是水落石出,冬則是草木去而山石顯了。在山下望山頂的鬼見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歷歷在目,連路邊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來眼前,過去從未相見似的。可以想見,當秋氣初收,冬雪欲降之時,這山感到三季的重負將去,便迎著寒風闊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軟葉;又將山門一閉,推出那些沒完沒了的閑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視大千,靜靜地享受安寧。我現在就正步入這個虛靜世界。蘇武在夜深人靜時去游承天寺,感覺到寺之明靜如處積水之中,我今天冬日游香山,神清氣朗如在真空。
(4)與春夏相比,這山上不變的是松柏。一出別墅的后門就有十幾株兩抱之粗的蒼松直通天宇。樹干粗粗壯壯,溜光挺直,直到樹梢盡頭才伸出幾根道勁的枝,枝上掛著束束松針,該怎樣綠還是怎樣綠。樹皮在寒風中成紫紅色,像壯漢的臉。這時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間卻寂然不動了,我徘徊于樹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看這紅日綠松,心中澄清安閑如在涅磐,覺得胸若虛谷,頭懸明鏡,人山一體,此時我只感到山的巍峨與松的偉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這兩樣了。蒼松之外,還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綠的針葉,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節。與松作伴的還有柏樹與翠竹。柏樹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巖,森森然,與松呼應。翠竹則在房檐下山腳旁,挺著秀氣的枝,伸出綠綠的葉,遠遠地作一些鋪墊。你看他們身下那些形容萎縮的衰草敗枝,你看他們頭上’的紅日藍天,你看那被山風打掃得干干凈凈的石板路,你就會明白松樹的驕傲。他不因風寒而籠袖縮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慚。我奇怪人們的好奇心那么強,可怎么沒有想到在秋斂冬凝之后再來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