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7
②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鴦鈍,拔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巨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7.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感動、激動)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奔走效勞)③故五月渡滬(所以)
8.第②段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體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個四字短語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9.這兩段文字回顧了對作者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三件往事,它們分別可以概括為三顧茅廬,臨危委重任和臨崩寄大事。作者回顧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達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并以先輩創業的艱難激勵劉禪。(用自己的話概括作答)。
10.下面的一副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大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六出祁山 東和:東和孫吳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
七擒:七擒孟獲 北拒:北拒曹魏 排八陣:擺八陣圖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1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可是)②故托臣以討賊也(托付)③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睡)(吃)
12.對“惟坐而待之,孰與伐之”的“孰”解釋正確的一項是(c)
a.通“熟”,形容詞b同“誰”,疑問代詞c.同“怎么”,疑問代詞d.同“為什么”,疑問代詞
13.文中提出了蜀軍北伐的有利條件,請找出有關句子。(用原文語句回答)
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
14.這段文字在內容上寫到了哪兩層意思?請概括回答。
表達了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積極主張。
誡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