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4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討性閱讀
1.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說,她也可以說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展。應該說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課文中存在哪些沖突?把它們找出來,說說作者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沖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沖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戒律”的瑪麗亞的沖突。在沖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還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著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
②語言節奏的比照:群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奏富于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迥異。作者描繪群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態、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里發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樣子。……
在頻繁的對比沖突中,情節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讀完本課,我們仿佛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介紹故事梗慨,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后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為依據。
故事梗概:
女主角瑪麗亞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愛唱歌、愛跳舞的見習修女。她熱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美麗。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群山之間像云雀一樣歌唱,在清澈的溪水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為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為不適合成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離開了修道院。
她來到前奧地利帝國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是一個脾氣古怪的鰥夫,他愛他的孩子但卻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個孩子因為感受不到父親的愛而變得異常頑劣,曾氣走了11位家庭教師。瑪麗亞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愛孩子、理解孩子,待他們以誠懇和真誠,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由衷的喜愛。她教孩子們唱歌,帶孩子們去郊游,歌聲與笑聲灑滿了田野和山谷。瑪麗亞的到來給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瑪麗亞和特拉普上校相愛了,他們建立了和諧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