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為了表現這種血肉相連的內部感受,舒婷采用了意象疊加(如老水車、路基、駁船、蛛網、古蓮、笑渦、起跑線等等)和強化(如深深、掛著眼淚的、新刷出的等等)的手法,使不可感的主體的情感,變成了可以用五官感知,看得見(如礦燈)、摸得著(如隧洞)、聽得到(如疲憊的歌),激活了讀者的想像,使詩歌更為生動可感。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結構清晰,層層深入,先是苦難,然后是希望,接著是光明,讓人感到既有歷史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推進。
另外,詩歌的節奏控制得非常好,讀來瑯瑯上口,詩人采用了由低沉緩慢走向高亢迅疾的節奏。低沉緩慢方能如泣如訴、如哀如怨;高亢迅疾才可熱烈奔放、一往無前,充分表達赤子的一片拳拳深情。
4 外國詩兩首
陳素萍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萊蒙托夫、休斯的經歷及其創作。 2.領略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
能力目標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感受詩人的愛國思鄉情懷。
2.品味詩歌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內涵。
3.體會詩歌或平實中見真情,或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1.了解詩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及詩人由此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并深入詩中的意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內容及其形式特點。
2.合作研討法 休斯的詩意象凝練、表意深刻。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詩人簡歷及寫作背景,誦讀、研討、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愛國主義是詩歌的永恒主題,是民眾。更是詩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國詩歌長河中是這樣,在外國優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外國詩兩首》,去聆聽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和美國詩人休斯的吟唱。(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1.密哈依爾•萊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紀俄國繼普希金之后的偉大詩人。十四歲開始寫詩,1837年他為普希金因決斗而死寫的《詩人之死》一詩名震文壇。由于反抗專制統治,因此屢遭流放和入獄,最后死于預謀的決斗,年僅二十七歲。
萊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創作生涯里,一共寫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詩,名篇有《帆》《浮云》《祖國》,長詩二十余部,以《惡魔》《童僧》為代表,還有劇本《假面舞會》和杰出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等。詩人繼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黨人詩人的傳統,把熱愛祖國和歌頌自由作為詩歌創作的基本主題,其風格沉郁中有剛勁,手法上既能出色地運用浪漫主義,又擅長現實主義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