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1 引入:大家都還沒有忘記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吧!作者把它描繪得如此令人神往,可很多人到了真正的百草園卻很失望,覺得事實上百草園沒有那么誘人,是魯迅語言藝術運用得好,同樣的,平常的大花園在蕭紅筆下的也充滿生機與活力,請同學選擇自己喜愛的片段反復誦讀,體會作者語言藝術的獨特之處。 在老師引導下反復誦讀相關片段,揣摩語言特色。
例:第27.28節,
1.文字充滿對自由的向往。
2.文字充滿生命的活力。
3.文字里有兒童對生命的敬畏
4.文字里充滿著詩意。
2 教師小結:本文語言清新活潑,充滿靈氣,很好地體現了天真爛漫的童趣。
課后學習:
模仿作者的語言特色,描繪一下你兒時生活過的園子或到過的菜地,來表現你的童趣。
第二課時
課堂學習:
一、深入探究分析,體會作者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性美的追求。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1 1.請2-3位同學朗讀自己的文字,讓同學當評委,看看有沒有與作者相似的語言風格。 聽同學的朗讀,并能恰當地評價同學的語言特色。
2 2.引導思考:同學們能把童年生活寫得這么好,是因為你們離開童年并不遙遠,可作者寫這部作品的時候,已經成年,為什么她對這童年生活記憶如此深刻,又這般的懷念呢? 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聯系魯迅寫《百草園》,思考,交流
3 交流明確:
童年屬于每個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沒有奢望,沒有責任,無拘無束,沒有成人世界的煩惱,無憂無慮,而成人不得不為生計操勞奔波,所以往往會懷想童年。
蕭紅20歲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極不安寧,情緒波瀾起伏,國難之際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纏身,故鄉又淪喪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因而回憶故鄉,回憶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明確作者的情感根源。
二、質疑問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1 引導:在那樣的年代,作者回憶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僅僅是為了表示對童年生活的向往嗎?揣摩一下作者是否有別的用意?
你還能從文章中有自己獨特的發現或疑問嗎?把它拿出來,與同學老師共同探討。 研讀課文,尋找自己獨特的發現或疑問。
2 引導學生在質疑后用討論和交流的方法解決問題。 討論、交流。
組織交流并明確
課后學習:1.閱讀下面《童年的回憶》,體會成年人對于童年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研讀文章,設計5個問題,與同桌交流探討并互相作解答。
附:
童年的回憶
走過一條長長的石板路,路的盡頭就是我曾經生活的地方。小小的村子里留下了我兒時的夢想,留下了童真的回憶。甜甜的感覺現在還不時的涌上心頭。
村子的東南有片草地,綠油油的小草兒茂盛的長在春天的懷抱里。有條小澗流著清澈的水,水里還有魚兒。這里不僅是放養雞鴨的好地方,更是我們幾個小伙伴玩耍的好地方。我們每天都在這里盡情的嬉鬧著,騎老牛,在草地上摔交,或是做著其他的游戲。
到了五,六月的時候,我們便在田里捉泥鰍或是在草地上抓蛤蟆。抓蛤蟆其實是件很有趣的事兒。折根青竹,用線吊條蚯蚓在竹頭,悄悄地走到正在草地邊鳴叫的蛤蟆的身邊,輕輕的在它的后面一點一點的抖著竹子,線頭上的蚯蚓就在草上或是地面上一跳一跳的。蛤蟆一看,以為有口福了,一口咬住就不放,任由我們就這樣吊著它四處亂跑。不過,對它來說,我們幾個還不算壞了。因為,一般我們都不會把它折騰到半死就會放了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