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馬致遠曲二首2
《天凈沙•秋》【自學指導】
1.了解白樸的文學地位,在誦讀吟詠中體會課文天然古樸的語言特色。
2.學習用對比表現景物的方法,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體會作品的摯美意境。
3.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表現的人生理想。
【重點難點】
1.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天然古樸的特點,體會曲中的意境。
2.難點:理解本曲中借助具體的物象表達的情感和作者的人生理想。
【相關提示】
1.白樸,元朝著名雜劇家、散曲家,他和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齊名,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2.白樸的雜劇代表作品是《墻頭馬上》《梧桐雨》。
【詞語積累】
殘霞:晚霞。 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
【朗讀課文】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課文翻譯】
天邊是夕陽和稀疏的晚霞,不遠處是一個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過去,只看到夜幕將要來臨前的一點薄霧籠罩著的幾棵老樹和它身上棲息的烏鴉。不遠處飛來一只孤雁,它那因為飛得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隨著它的身影望去,遠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綠的湖水,還有那點綴在它們身旁的白色小草、紅色楓葉和黃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蒼涼而又瑰麗的美景呀!
【課文分析】
作者白樸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悲戚,同時也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傷懷,所以他通過詞曲傾訴自己對愴涼人生的感慨。而本曲抒發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實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發。
白樸的這首寫秋之作,被稱為“秋意之圣”。曲中,作者將秋日的遲暮蕭瑟之景和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一幅以秋為主旋律的曲子。這首曲的意境,是由天然古樸的語言、豐富摯美的情感、生動泛美的彩畫等構成,情景交融,具有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一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此曲極富藝術張力,一筆并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一篇寫秋杰作。
寫秋景,如果全篇籠罩蕭瑟氣氛,會令讀者感到沉悶。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白樸的這首曲子可謂獨具匠心。前二句“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有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這里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于是作者用“一點飛鴻影下”作上半段的結語。這樣,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也展現了鮮活的生氣。最后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結束。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之中,交雜相錯,使原本寂寞蕭瑟的秋景,變得五顏六色,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