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導學案
(7)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么樣的形象
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形象。
“我”是一個積極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愛國者。
這部分這由宏兒想念水生聯想到兩代人的關系,引發出“我”對新生活的思考,抒發了“我”對故鄉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打破彼此間的隔膜,探索人生道路的執著信念與追求。
8、學了《故鄉》這篇小說,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和收獲?請同學自由談談?
我感受最深的是,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情感,他既同情閏土生活的不幸,又對他的麻木表示不滿,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
9、這篇小說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說明了什么?
10、歸納小說的主題思想:
11、在《故鄉》這篇小說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都去用到了哪些方法來閱讀理解課文呀?
把以前學習的內容遷移到的分析新課文
既用了現實生活來理解課文,也用了聯系上下文的讀書法來分析課文。
采用整體感知,談個體感受的方法來閱讀理解課文
積累詞語。
12、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首先自讀小說,《故鄉》全文,從整體感知小說的內容,并用自己的話給小說的原標題加上修飾語。(感知內容)
緊扣小說對閏土、楊二嫂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語句,分析人物人物形象,領會小說的主題。(分析形象)
品味、體會、感悟第三部分的語言。(品味語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摘抄文中的精采語段、句子、詞語,積累語匯。(積累語匯)
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這就是我們學習《故鄉》這篇小說的方法,希望同學們能像這節課一樣,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小說閱讀中去,舉一反三,反復訓練,形成能力。
【展示交流】
1、朗讀課文展示
2、選擇預習中的內容展示
【反思測評】
1.小說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寫法來刻畫人物形象。
2.小說主要刻畫了三個人物,每個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閏土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形象;楊二嫂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變形題)分別用一句概括文中幾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豆腐西施”是眾人對楊二嫂年輕時的稱呼,從這一似乎是褒揚的稱號里,你看出了什么?
4.下列幾句話中“辛苦”的含義相同嗎?如果不同,請分別指出來。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鞏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