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枝生花的妙筆——淺談九年級作文教學
作文綜合地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個性、智慧等文化素養,展現了學生的生活積累、人生體驗、語言表達和個性創造等方面的能力,是中考語文的半壁江山。課程改革中,我們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也一直在積極地探求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將學生的訓練和教師的的指導進行有機的結合,最大限度地把學生手中的那枝稍顯生澀凝重的筆盡可能打造得嫻熟輕巧些。
現以九年級為主,向大家匯報我們的作文教學過程。
一、 讓作文教學相伴教學全程
閱讀與寫作是中考語文試題的重頭戲,應該是并行的雙翼,所以寫作與閱讀須做到并肩齊舉。尤其到九年級,臨陣磨槍,語文教學的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應充盈著作文教學,不可在教學過程中只見閱讀不見寫作。
(一)如何在時間上保證作文教學?
1、每周一節課語言技能訓練。
可在每堂語文課前5分鐘,或集中在每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按老師每周語言訓練的要求,有準備地口頭表達。內容可以豐富多樣:簡短的新聞發布,名著內容的梗概,各種文體的片斷訓練,等等。細水長流,以此可以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學生課余在準備語言訓練材料的時候,擴大了自己的信息量,豐富了生活和文化的積累。
2、每周一節課文學名著閱讀。
我們備課組有一個區里立項的課題——“走近文學”,這個課題充分利用學生手中的名著資料指導他們欣賞閱讀。學校教務處專門給我們每周一節課的時間用作學生文學閱讀。學生像喜歡體育課一樣喜歡這節文學欣賞課,他們愉快地在廣袤瑰麗的文學海洋中盡情地徜徉,像干渴的海綿一樣汲取著文學的養分。課堂45分鐘的閱讀還讓我們的收獲向課余伸展,因為閱讀的慣性,學生都在課外繼續閱讀課堂內僅僅看完一部分的名著,從而達到了一定量的文學閱讀。他們在提高文學素養的同時,無疑也是作文水平的提升。
3、每周一節課報刊佳作欣賞。
我們學生訂閱了《未來作家報》《語文報》,這些報紙刊登的基本以同齡人的作文為主。每周我們安排在假日活動的一節課里,讓學生閱讀交流。學生把佳作選出來,每人選一篇,在小組或班上交流。他們對同齡人的習作從形式到內容,交換看法切磋技藝,不亦樂乎。此法拓寬了學生的寫作視野,在橫向的比較中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自己的作文,逐漸地從“跟著感覺走”的盲目作文中走出來。
4、周末閱讀筆記和生活隨筆。
這是星期天的作業。閱讀筆記有具體的內容要求:從優美語言、情節人物、點評感受等幾個角度進行記錄;生活隨筆便是通常說的周記,是學生點滴生活的生動記載,是學生語言運用的常規訓練,更是作文的生活積累。這對學生切實地提高寫作是極有幫助的。區教研員胡懿行老師到我們的學校調研檢查時,看到我們放在桌上整齊劃一的筆記本,翻閱里面具體細膩的摘記和隨筆,常常露出滿意的微笑。
(二)如何在空間上保證作文教學?
1、讓教材的課文成為寫作學習的范文
教材大多是經典文選,教師大可以根據自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中選擇學習寫作的范文。具體的做法是——切入其一點,學習和借鑒。比如,九年級上冊魯迅名篇《故鄉》,如果教師喜歡的話,可以把它作為作文學習描寫的范例。(1)用環境描寫襯托心境。“時候既然是深冬;漸進故鄉時,天氣又隱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魯迅用環境描寫傳達出他漸近故鄉面對日益敗落的農村時的悲涼心緒。(2)用動作描寫再現情景。“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灑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的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作者用一連串的動詞生動地展現了少年閏土天真活潑能干的形象。(3)用外貌的細節刻畫人物。“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的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作者切入人物外貌手部的細處,濃縮閏土二十余年來的悲慘遭遇。(4)用心理描寫展現人物的向往。“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心理描寫勾勒了作者的一種理想,一種期盼,展現了人們奮斗的前方目標,從而揭示了小說創作的主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