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枝生花的妙筆——淺談九年級作文教學
畢業后我未再回校園,即使有一次路經武漢,也不曾回去。并非不想念,而是怕觸景傷情:整個校園都熱熱鬧鬧的,去尋不到熟悉的面孔。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回憶,那種物是人非的感覺實在讓人不好受。
前幾日,同寢室的北京女孩寫信來:“你知道我有多么留戀昔日不屑一顧的校園嗎?你知道我多想坐在昔日痛恨的圖書館嗎?你知道,一定知道,因為你和我一樣,對這一切有著深深的眷戀……何時我們能在同居一室聊到深夜間?何時我們能在一起漫步美麗的南湖邊?何時我們能在倚立長江大橋任微風拂面……”
又是梔子花開季,又是夢回校園時。 (選自《寧波晚報》)
在梔子花開時,作者告別生活了四年的校園,告別了情同手足朝夕相處的同學,從此各奔東西不再相見。梔子花見證了這段鐫刻在記憶深處的令人不舍和眷戀的時光。作者記敘這段經歷的時候,讓梔子花的清香彌漫在文章的首尾,于是所記敘的事情溢出了對逝去歲月的深切懷念。
(3)以花來寄寓某種哲理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穿梭于各自的追求中忙碌而無奈。在喧囂的塵世間,各種形態各樣色彩的花兒仍舊以自己的方式靜靜地盛開于一隅。這種默立無語神清氣閑,于是顯得高貴無比,往往給浮躁的人們以某種啟迪與頓悟。行文這樣構思的話,那么花兒在文章中往往是某種生活領悟的來源與基礎。
例文: 窗臺上的百合 (作者:徐海蛟)
馬上要畢業了,孩子們開始忙碌起來。一張又一張試卷,一道又一道習題仿佛沒有做完的一刻。明知道他們最討厭困在教室里和枯燥的題目較勁,但做老師的我卻沒有辦法。
走進教室,總會看到一些繃得緊緊的小臉,會看到每個孩子的桌上都橫七豎八地躺滿了書。心里就生出很多匆忙煩亂的感覺,一如孩子們雜亂地堆在課桌上的書和本子,一如我上課急急忙忙講述的那些知識。陽光在窗外徜徉,火熱的夏天來了,該是游泳和夏令營的季節,但我,還有孩子們都與夏天隔著一堵墻一扇窗。
在這樣的心境里,一枝花的盛開顯得格外重要,我早已忘了期盼在過于枯燥的生活里邂逅一朵絢爛的花。但那天走進教室,像往常那樣急切地大聲講授要學生記住的知識時,我的目光被窗臺上的景象吸引住了,原本空有一物的窗臺上極有風情地擺放著一只枝百合。百合被插在一個簡易而透明的水瓶里,正是開的燦爛熱烈的時刻,光潔的面容,頎長的脖子,像極了一個迎風而立的高貴女子。百合開向被季節遺忘的教室,開向一張張疲憊的臉蛋,還開向我落滿塵埃的心。那一刻我的眼睛被點亮了,目光像突然遇上了一泓清澈的泉水。普希金的詩這時在我的耳邊響起來,很自然地岔開了我上課的內容。我跟我的學生說:“有時候生活是灰暗的,但生活的陰影不會持續過久,就像普希金說的那樣: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而失去的將變為可愛,我們不該忘記生活里的詩意,就像不該忘記在窗臺上放一枝百合。”
聽了我的話,學生們開心地笑了。我的感動來自于一枝在喧囂時光里靜默獨立的百合,來自揚起在塵土和瑣碎之外的笑容,更來自于那個將百合擺放在窗前的孩子。所有人心里都裝滿了繁瑣的生活細節,而卻有一顆心靈依然期待在忙碌的日子里與鮮花相遇。這樣的心靈才不會被庸俗忙碌的生活淹沒,這樣才不會被阻隔在詩意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