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復習知識梳理
2.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談談對“但是怎樣盡每一個我的責任?怎樣使環境更好地讓每一個我盡責任?”這句話的體會?
【明確】本文寫于1979年,當時“十年動亂”結束不久,國家百廢待興,黨中央發出改革開放的號召,人們渴望變革,但又不知道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這句話寫出了青年面對時代的變革的迷惘與徘徊,表現了青年人在時代變革前的思索,也表現了人們對好政策的渴望。
3.仔細品味下列句子,說說它們的含義?
(1)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事地停泊著。
【明確】這句話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這永不變化的廢墟,使人感到歷史似乎在這里停滯了、凝固了。其中蘊含著作者對更新變革的渴望。
(2)空中一陣鴉噪,抬頭只見寒鴉萬點,馱著夕陽,掠過枯樹林,轉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紅色的西天。
【明確】本句從空中鴉噪與之靜對比,寫出廢墟的空曠、寂寥。“粉紅色的西天”與“暗影下的廢墟”對比,既是寫實景,又把人們的視線由地面引向透著美麗夕陽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陰轉晴,表達了作者對變革給國家和民族帶下帶來的萬千氣象的向往和憧憬。
(3)那不濃不淡處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蘿,這鋪天的霞錦,需要多少個藤蘿花瓣啊。
【明確】“鋪天的霞錦”象征著百廢俱興、重新騰飛的祖國前程。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蘿之美,來表達她的美好希望和贊美。同時,作者用“這鋪天的霞錦,需要多少個藤蘿花瓣啊”這一句,呼喚每一個人都要民族振興之際做出自己的貢獻。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為什么呢?為了憑吊這一段凝固的歷史,為了記住廢墟的召喚。
【明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廢墟記錄歷史,更呼喚一切愛國之士,在不忘記歷史的同時,更要響應時代的召喚,投身到偉大的變革中去,去奮斗,去建設新的一切。
4.如何面對圓明園的廢墟?
【明確】作者站在時代的前沿,面對廢墟,發出召喚,傳達出一種渴望改革、渴望振興的時代呼聲。因為這是一片恥辱的廢墟,它記載著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保留這片廢墟可以把它當作催人奮進的長鞭,時刻提醒著我們,只有不忘過去,珍惜今天,才能夠有美好的未來。
四、課內閱讀
這一帶廢墟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一部分。從東到西,有圓形的臺,長方形的觀,已看不出形狀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來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稱西洋樓。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筑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只,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來這里,曾想下次來時,它該下沉了罷?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來,它還是停泊在原野上。遠瀛觀的斷石柱,在灰藍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著,顯得四周那樣空蕩蕩,那樣無依無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門,依然卷著波濤。觀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陳列著兵器甲胄,那雕鏤還是那樣清晰,那樣有力。但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事的停泊著。
時間在這里,如石刻一般,停滯了,凝固了。建筑家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的遺跡,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歷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許是堂側)的石飾,像一個近似半圓形的容器,年輕時,曾和幾個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現在石“碗”依舊,我當然懶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卻欣然。因為我的變化,無非是自然規律之功罷了。我畢竟沒有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