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違法犯罪
教師:看來同學們都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行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良好的行為產生良好的結果,不良的行為導致不良的后果。由此可知,個人的行為對他人、集體、社會有兩種不同的作用,良好的行為對他人、集體和社會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不良的行為對他人、集體、社會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個◎第一個◆下雷鋒的事跡。
教師:雷鋒只活了22歲,為人民工作的時間只有7年,他不辭辛苦,盡心盡力地為人民奉獻最多最好的服務。群眾說:“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行動,他的偉大寓于平凡的服務人民的行動之中。
教師:如果我們都像雷鋒、魏青剛那樣,社會將是什么樣的面貌?(教師可以將學生按人數分為幾個小組進行討論,然后每個小組推選一人發言)
學生回答:略。
教師: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如果我們大家都像雷鋒、魏青剛那樣,我們這個社會就會充滿溫情,充滿了愛,就能夠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風氣,這不正是《愛的奉獻》里所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所以歷屆國家領導人都號召全社會成員向雷鋒同志學習,所以每年中央電視臺都要進行“感動中國”系列人物先進事跡的報道和評選。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們在向他們學習的同時,更應該規范自己的行為,充分考慮行為的后果,而不能隨心所欲。
(四)對個人行為的要求(板書)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二個◆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可以著到這樣的鏡頭,的內容,分析每一個鏡頭行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危害。(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言)
教師:《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確規定以下行為是不良行為,請同學們分析這些行為又將給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什么樣的不良影響。(繼續加強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行為的后果對自己、他人、社會的影響)
學生發言:略
教師總結:由此可見.在一個道德和法治的社會,一個人的行為不能隨心所欲,應考慮到行為的后界。個人的行為不應該有害于自己。不應該妨礙他人的自由和權利,不應該損害公共利益。這就是對我們行為的要求。
教師:孟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那么也請同學門反省一下.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行為是我們不應該有的?結合你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對自己提出幾點要求。
(不要求學生談及反省的行為,以保護其自尊和隱私,但應該引導他們對這些不良行為能正確對待和控制,以規范自身行為)
小結
學生總結:略。
教師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懂得了:良好的行為產生良好的結果,不良的行為導致不良的后果,行為與后果具有一致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三思而后行,應該充分考慮行為的后果,不能隨心所欲,我們的行為不應該有害于自己,不應該妨礙他人的自由和權利,不應該損害公共利益。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下)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做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
能力
培養明辨是非、分清善惡的能力,增強自律、自省能力。
知識
懂得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