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時政專題:中國人的精神脊梁——錢學森、季羨林
【時政背景材料】
XX年7月11日上午9時,北京大學教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辭世,享年98歲。等中國領導人以不同方式對其表示深切哀悼。
XX年 10月31日清晨,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杰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的科學泰斗錢學森先生,靜靜地走了,悄然離開了他牽掛一生的祖國和人民。錢學森先生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錢學森先生一生的卓越成就,使他更無愧為“中國人的精神脊梁”!
【教材知識鏈接】
1.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
錢學森先生于1935年赴美留學,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他成為當時世界上一流的火箭專家。由于發表了“時速為1萬公里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譽滿全球。50年代錢學森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毅然決然地沖破重重阻撓回到他深愛的祖國。從此,他百折不撓,走過了將自己奉獻給祖國,奉獻給科學事業的一生。他用實際行動見證了自己“此生惟愿長報國”的誓言。
2.積極的創新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就是創新精神。錢學森先生對中國航天軍事科技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兩彈一星”,具體是指原子彈、氫彈和運載導彈;第二個貢獻是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等。第三個主要貢獻是培養一大批航天科技人才。錢學森的一生到處閃現的是創新的火花。
3.自強不息的奉獻精神
在沒有充分的資料可查,沒有現成模式可依的情況下,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中國航天軍事科技人員銳意創新,僅用不到十年時間就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國自己的原子彈、氫彈和導彈。20世紀50-60年代,錢學森帶領中國航天軍事科技人員在中國自然環境最惡劣的地區堅持研制、試驗尖端科技武器,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為中國國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貢獻。
4. 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民族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要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容,認識民族精神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愛好和平、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錢學森先生用其一生努力踐行。此外。錢學森先生留下催人奮進的“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這些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不斷鼓舞中國人不斷走向繁榮和富強。
5.人的生命不在長短,而在質量。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內涵。我們要想實現人生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就要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極承擔責任,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錢學森曾說過 "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錢學森用他的一生,實踐著。錢學森把自己全部的熱血和智慧,奉獻給了祖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
6.正確處理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關系.
社會理想決定和制約個人理想,社會理想是個人理想實現的條件,違背社會理想的個人理想很難實現.個人理想只有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相結合 ,才可能變為現實。錢學森先生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為祖國的建設發展做出貢獻,祖國和人民給予了錢學森先生至高無上的榮譽。死后,人民對他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這一切,都是源于錢學森先生能正確處理好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關系,既為國家做了貢獻,又實現了個人價值,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兩者較好地得到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