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媒體展示:學生填寫的表格:
學生填寫完表格之后,小組代表發言,對學生的見解應給予評價和表揚。
師:通過這些活動,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世界文明豐富多彩,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我國的文化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不斷交流、融合與創新的歷史。
師設問:中華文明為什么能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古老而又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呢?
媒體視頻展示:“患難與共彼此相依”
問題討論:面對國難和災害,中華民族是怎樣共度難關的?
學生討論后,發表自己的見解。
師總結:正是依靠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抵御住外敵入侵,排除了自然災害,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爭取到民族解放和獨立,實現了國家的初步繁榮昌盛,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多媒體展示圖片:
思考問題:看到以上場面你有何感受?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正是依靠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文明不僅沒有中斷,而且代代相傳,時至今日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四)走進生活,弘揚民族精神
媒體展示:新科技革命的成果
(1)微電子技術的誕生。1971年美國英特爾公司工程師m.e.霍夫制成4004微處理器,開始制作大規模集成電路。這標志著電子技術進入微電子時代。電子計算機使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后,進入了第四代。
(2)生物技術的新興。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遺傳育種等原有的生物技術,從70年代起有了新發展。1971年美國生化學家保羅•伯格成功地進行了dna分子重組,并用大腸桿菌進行復制,從而制造出新的物種,這就是基因工程技術。1975年英國科學家首創克隆技術(clone,即無性繁殖技術);1997年2月23日克隆出第一只名為“多利”的綿羊,標志這項技術走向成熟。
(3)新材料技術的開發。1970年美國研制出光纖材料;1977年光導纖維用于通訊。此外,仿生材料、智能材料、高強輕質復合材料紛紛問世。80年代超導材料研制的突破成為新材料技術的熱點。
(4)新能源的應用。人們認識到煤炭、石油等天然能源的利用是不可持續的,從70年代起轉向探求新能源,于是開展了對核聚變能和太陽能等的研究和利用。
(5)海洋開發技術的新突破。開發海洋由來已久,自70年代起有了突破性進展,首先表現在海上石油開采和深海挖掘上。此外,出現了海水淡化、海水養殖、海上建筑、海底倉庫、海底隧道等新興的海洋技術。
(6)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機器人的問世是該項技術的標志。60年代末誕生了由電腦與機械裝置統一結合的第一代機器人,70年代在發達國家進入實用階段,80年代開始研制智能機器人,90年代開始制成有一定感覺并能處理意外事故的機器人。它的發展將會使人的勞動從危險、單調、有害的環境中解脫出來。
(7)因特網與多媒體技術的問世。這是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的重大創新。因特網(internet)使各部門、各領域、各地區、各國的眾多電子計算機通過統一協議,相互聯結成數字通訊網絡系統。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共享網絡信息資源。1969年美國國防部最先建立電腦網絡,1986年向社會開放,90年代走向世界。1993年,美國宣布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我國于1995年5月加入國際因特網。在此過程中多媒體技術也發展起來,它能把文字、數值、圖像、視頻、聲音等媒體信息統一交由計算機處理,發揮多種功能。它與因特網技術一起將信息技術推向了全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