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的嘗試
擴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的嘗試
江蘇省如皋市丁堰小學 潘明哲
1、引言
《公儀休拒收禮物》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了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一個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贊美了公儀休清正廉明、堅持原則的品質。戲劇一向是同學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樣式,在學習《公儀休拒收禮物》的課堂上,同學們熱情高漲,興趣濃烈,氣氛活躍。演課本劇為學生打開了新的活動天地,吸引了他們稚嫩向上的心,他們在表演中相當積極,相當投入。
2、背景
我所在的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中心小學,XX年晉級為江蘇省實驗小學。我們學校一直堅持開展經典誦讀的特色語文活動,并且各個年級有各個年級的特色,學生已有一定的古典文化積淀。
3、問題
在同學們表演課本劇的過程中,也暴露了這樣兩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的思考和研究。(1)為什么學生表演的動作比較單一?在演課本劇的過程中,關于書上寫清的公儀休或者是子明的神態、動作,學生演得都基本到位,但對于課本提示之外的神態、動作,學生要么傻站著,要么就是來回走、原地打轉。而他們自己也覺得演得不夠過癮,不夠盡興。思前想后,有這樣幾種可能性:a文本內容比較簡單,
學生又沒能深入理解課文,不會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神態動作,更談不上發揮了; b
學生理解了課文,但平常在生活中不善于觀察,所以不清楚不同身份的人物會有什么樣的表現;c
學生理解課文,生活中也會觀察,但缺乏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演技顯得平平;d
人多怯場,發揮不佳。(2)怎樣才能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表演的過程中,由于人物有限,場地有限,時間有限,所以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充當演員,而這些演員之中,平時成績優秀、能力較強的孩子當的主角,平平的孩子,最多只能是當當旁白或者在幕后高喊一聲“某大夫的管家求見”,至于那些比較后進的學生就只有當觀眾的份了。于是好的學生更出彩,差一點的學生都沒有機會去表現自己。
4.問題的解決
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師者要善于挖掘孩子們隱藏的潛力。教材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僅僅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師生還可以依托教材,創造性地生成新的課程資源。幾番斟酌,我覺得引導和指導學生重新編演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孩子們可以在想象中盡情舒展,可以在創作中快樂成長,可以在表演中不斷提高。
經過我的指導和點撥,同學們觀看了不少的古裝戲的影視資料,翻閱了大量的春秋時期的資料,沉浸在創作的無窮樂趣中。一個多星期后,新編的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出爐了,和原課文相比,不僅內容豐富多了,而且人物的形象也更鮮明了。可以說是凝聚我們師生自覺、能動、發展、創造、智慧的結晶。
同學們利用課后時間熱火朝天地排練著新編課本劇,又一個星期后,班上進行了課本劇的表演比賽,同學們分組表演了新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他們演得是那樣的活靈活現,那樣的意氣飛揚。欣賞著孩子們惟妙惟肖的演出,我深深地沉浸在他們的快樂之中。最終我們新編的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參加了南通市課改特色學校的驗收演出,參加了丁堰小學百年校慶的演出,獲得了領導專家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