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的嘗試
管家:(沮喪地搖了搖頭下)唉!
[ 子明返回客廳。
子明:(不解)老師,您不是很喜歡吃魚的嗎?現在有人送魚來,您卻不接受,這是為什么呢?
公儀休:啊,子明,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
子明:學生不明白老師的意思。
公儀休:你想啊,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
子明:哦,他們想巴結您,是好讓您將來為他們辦事啊。所以,老師不肯收人家的魚。
公儀休:對啊, 子明,這正是我想對你說的,我們不能用手中的權力去做一些違反國家法紀的事。
子明:(恍然大悟,佩服)老師,您說得對,今后我一定照著您的樣子去做。
公儀休:(拍拍子明的肩頭)哈哈哈,孺子可教也。
[ 幕落。
6、反思:教育家巴班斯基說過“趣味性應該是課堂上掌握所學材料的認識活動的積極化”,就課本劇而言,怎樣從感興趣的層面上尋覓到情趣,拾掇到意趣,開拓創新是必要的途徑。同學們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的再創作中,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他們在揣摩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中,提高了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他們考察運用了不少影視資料、網絡資料,實現了各類知識的拓展延伸;他們在背景設計、舞臺的布置、道具的制作等各個環節,反復考量,培養了一定的審美情趣;他們在創、編、演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了劇情、人物本質,提升了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
一次新的嘗試,一次豐收的喜悅,《公儀休拒收禮物》讓我們愛上走進“大語文”,在自主創造中一往無前。
評 點:
重體驗、重過程、重探究,可以說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征。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屬于自己的體驗,讓他們走進自己的生活世界,體驗課本場景,體驗文本蘊涵的社會形態與生活方式,對課堂生活化,鍛煉學生的分析、思考、表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心里學的有關研究成果也表明: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但遠遠不如動手操作給人的印象深刻,沒有親身體驗掌握得那樣牢固,不如實際參與更能將有關知識轉化為實踐行為和能力。因而,如何把學生的體驗引入課堂,將教學的有關內容和學生的體驗結合起來,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案例“擴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的嘗試”僅是從一個側面展示了自己的做法。本案例展示了擴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的背景和構思,以及學生體驗的過程和方法。
該案例結構完整,引言部分主要描述了案例事件的大致場景,大體介紹了案例可能涉及的主題。
背景部分介紹了案例事件產生的條件和基礎。但不足的是僅僅告訴了讀者案例發生的時空框架(間接背景),而沒有介紹案例事件與教學有關的直接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