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的嘗試
撰寫案例的過程還是教師自我培訓的過程。撰寫案例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對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全面的審視,對現象背后的東西進行分析和思考,必須將自己的實踐行為與理論對接,這就需要教師學習如何客觀地觀察和紀錄自己與學生的行為與表現,學習掌握一定的觀察反思方法,學習相關的理論。
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也是進行校本研究過程中的一部分,是教師自我進行學習研究的過程。通常教學案例由案例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與啟示和案例問題四部分構成。故教學案例撰寫的過程也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回顧的過程,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的過程,對教育經驗進行歸納整理和理論提升的過程。它能將教師內在的感性經驗顯性化,將成功的實踐過程固化,供其他教師共享。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教改實際情況,圍繞確定的某個主題或專題收集材料、撰寫案例,以教師撰寫的教學案例為靶子,組織教師進行交流研討,通過相互交流信息和不同觀點的碰撞,可以相互啟發,幫助教師加深對問題的認識,達成一定的共識,同時結合研究的問題學習有關理論,進行實踐反思,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形成對對未來的共同發展愿景,使校本培訓和校本研究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好案例的基本標準
1、有鮮明的案例主題。有價值的教學案例一般應圍繞一個鮮明的主題,通過一個或多個教學事例或故事的啟示,提出某一有價值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案主題像一條主線把案例故事串起來。這個主題應當給人啟示,能引人深思。
2、有清晰的案例背景。案例背景是說明故事發生的環境和條件,具體、明確地表達對你的教學或學生學習產生重要作用的學生的文化、種族背景等。案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等;還可放入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設計思路。
3、有典型生動的案例事件。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對事例的描述,.它必須是師生共同經歷過的一段過程,應具有典型性、真實性、故事性。它是教育教學記敘文,有有關人物特點方面的材料,包括語言、行動、做法、效果和相互關系,有人物內心世界的心理活動,如需要、動機、態度等;還有相對完整的情節,反映事件發生的過程與解決的結果,特別要具體、生動地描寫教師和學生的復雜的內在心理活動。故事情節讓人讀起來感到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但在呈現事件發生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片段、教育教學措施產生的即時效果、學生的反應、教師的感受、信息資源及工具的應用等方面情況時,又不是簡單的概括性的論述,而是以對人物、事件發生的情節、處理事件中存在的一定沖突和問題情境鮮活而有趣的描寫展示出來的,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可讀性。
4、有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的案例分析和啟示。作者的案例分析或反思應能簡要闡明自己經歷這個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體驗和獨特的認識。應運用教育理論對案例進行多角度的解讀。應通過案例分析,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行為背后所具有的觀念、思想和理論規律,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應闡述通過此案例所受到的啟迪。
5、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問題。案例中應有作者對主題中某些問題的反思性研究,提出與案例事件和主題有關的治的繼續研究,仍感困惑的問題,以便引起人們深入思考和深入的嘗試與討論研究。
(四)案例主題的確定與提煉
案例主題就是這個案例將要反映什么,如是想說明怎樣啟發學生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作者在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并確立主題。
1、確立鮮明、深刻、有現實意義的案例主題。案例主題一般都要涉及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教學實踐中的基本問題,教學過程中常見的難題、困擾事件。主題要鮮明、深刻、要富有時代性、體現改革精神,要符合時代特征。案例主題要有指導意義,能引起大家對教育教學中帶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的關注,并能促使這些問題解決,不能只局限于個別情景或特殊問題。案例事件可以是一件小事,但透過現象所反映的主題并不小,能夠以小見大。可從新課程理念、新教育教學觀念、新教育教學組織實施過程、新教學關系的處理、教師作用的發揮、新教育教學原理的運用、新家學技能與方法、新學習方法與過程的設計、心理規律、學習規律、教學規律的運用或發現、了解學生的途徑與方法、教學目標的選擇與實現等方面來確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