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的嘗試
(3)情節性。敘事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或使生活變得復雜的任何東西,所以敘事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通常有與所敘述的教育事件相關的具體人物、事件發展的情節。
(4)可讀性。閱讀者可以從敘事報告的故事情節中看到教學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用內省、比較的方法去解釋報告中的問題解決。這種影像化的故事情節提供給閱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對于教育者而言,這種感受對教學觀念、方法的改進影響會更具體,更深入,因為我們知道,具體經驗對于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5)感悟性。教育敘事研究獲得某種教育理論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歸納而不是演繹。也就是說,教育理論是從過去的具體教育事件及其情節中歸納出來的。
(三)教育敘事的基本內容框架
1、問題產生的背景。背景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但不必須面面俱到,關鍵在于說明故事發生有何特別原因和條件。
2、問題情境描敘。每個教育敘事都必須有一個鮮明問題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對實際情節進行選擇,目的凸現焦點。要有細節的描寫,描寫生動,引人入勝。描寫一般采取敘議結合,即描敘+分析,描敘夾分析。
3、問題解決結果或效果的描述。
主要內容結構:背景、問題、細節、結果。
(四)優秀教育敘事的標準
丁剛教授曾經對好的教育敘事給出過最高標準,他說:如果敘事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即不僅在講述某個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過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復雜的教育場景與行為關系,而且“照亮”了某個人物在此教育場景中的“心靈顫動”,可以給讀者一種精神震撼,那么這就是非常好的敘事了。在此我們就給出個一般標準吧,好的敘事=生動的故事+精彩的內心活動。具體可分解為以下幾項:
1、事件真實。
2、描述的情境有意義,抒發獨到思考。
3、敘述清晰, 細節描寫生動,揭示人物的心理,細膩刻畫沖突情節。
4、敘述的問題對他人有思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五)寫教育敘事的要求
1、“教育敘事”必須基于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對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做某種技術性調整或修補,但不能虛構。
2、每個“教育敘事”必須蘊涵一個或幾個教學事件,即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一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或發生的某一種意外的“教學沖突”。
3、由于它是對具體的教學事件的敘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節性和可讀性。敘述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突出戲劇性沖突,有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不是記流水賬。敘述要具體、生動,講究文筆的清新優美。不應該是對活動的籠統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說明,應具體。它不同于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學之后的“教學實錄”(或“課堂實錄”)。沒有人物的內心活動。
4、每個“教育敘事”所敘述的教學事件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蘊含一定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5、要有問題性,不是簡單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記錄下來,這樣做沒有意義。而應該是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教學沖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后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后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要有解決問題的過程、采取的方法措施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