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的嘗試
問題部分描述了案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么產生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但對問題的分析顯得有些膚淺,學生表演動作比較單一,不僅僅是對文本中人物的言行缺乏認識和理解,更主要是對文本所蘊涵的情感,尤其是價值觀缺少體驗和認識。編演課本劇這一教學形式的重點不是要培養學生的表演與合作能力,而是要通過“導讀”、“導演”、“導評”、“導創”來傳授和探究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進行情感體驗。通過學生參與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獨自理解和領悟,從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與評價中分清了是非、善惡,建立自己的評判標準和價值觀。
問題的解決這一部分主要展現了問題解決的過程、步驟和方法。但這部分顯得單薄。如何解決問題是案例研究的主體內容,這一部分不僅僅是對解決問題過程的記錄,更不能把問題解決簡單化、表面化,要深入剖析問題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反復、挫折,以及對初步成效的描述。
由于提出的問題不是很深刻,反思部分并沒有能結合課改的理念來闡述案例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存在的不足。(袁 玥)
相關鏈接:
教育敘事與教學案例寫作指導
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姜瑛俐
一、教育敘事
(一)什么是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敘”就是敘述,“事”就是故事。教育敘事其實是一種敘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敘事應定位在接近教育現實中所發生的各種真相。通過教育敘事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人物、思想與行動,看到這些真實事件背后的復雜意義。總之,寫教育敘事實為了讓教育回歸生活本身,讓教師在教育生活中領悟教育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實踐具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和實踐的生命力。這也是教育敘事研究確切的追求。
寫好教育敘事不僅需要深入了解某一個教育實踐現象,還要有足夠的理論視角。只有這樣,在敘事的過程中,才知道如何組織事件。才知道事件組織起來后能夠表達什么樣的理論主題。寫好教育敘事還與我們教師是否有明確的追求有關。如果有了明確的追求,又有不斷反思的精神并確實是想追問自己,當教師這些年來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堅持過什么樣的良知與信念,有過什么樣的痛苦與喜悅,總之,一旦教師想要認真地審查自己的教育生活,那么無疑就能夠寫出高質量的教育敘事。如果只是為了完成什么上面布置的任務,或為了其他名利,是不可能寫出高質量的教育敘事。
(二)教育敘事的特點
(1)真實性。教育敘事研究所敘述的是來自已經發生過的教育事件,是真實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設計的事件。因此,教師平時要善于捕捉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義。
(2)人物性。在教育敘事中,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他們自己故事里或別人故事中的角色。敘述者將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視覺去觀察和體驗,對事件中的某個角色(學生等)做出較為科學與合理的行為和心理的“假想”,從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