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人口1
人口的遷移,可用通過提問、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形式講授。對于科技移民和勞動力輸出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這部分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最后,通過計算題,算出甲乙兩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數,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閱讀“世界人口分布圖”讀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結合世界地形圖,做對比,展開討論,找到影響他們分布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
“世界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增長”的教材分析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活動不斷改造自然;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發展起促進和延緩的作用。本節中講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長是熟悉人口數量動態的重要指標,人口增長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塑造著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為了定量說明熱口增長狀況和人口分布情況。
人口的增長,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的一段報道,點明世界的人口數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長示意圖”顯示,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使學生通過閱讀這個示意圖明確,世界人口每增加10 億人,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也就是說,人口的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長是如何算出來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出生率減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各大洲的柱狀圖,說明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異,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用“讀一讀”的形式,說明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極限。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的地區差異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教學手段
幻燈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教學過程
(導入)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上刊登的報道,請回答:1999年幾月幾日,世界人口達到多少億?(1999年10月12日,60億)
(板書)人口的數量
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 億用了多少年?(xx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
根據計算結果,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說明了什么問題?(每增加10 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說明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的。)
(板書并總結)人口的增長1)緩慢加快
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后,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非凡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長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柱狀圖》請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起來,(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地區差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