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多變的天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知識,學會理論聯系實際;認同地理學習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學習對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以致用;通過對天氣預報制作過程的了解,感受科學精神的教育。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設備、課件、天氣符號卡片
【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內容制作成了課件,教學活動有五個模塊:課前熱身、合作探究、學生活動、延伸拓展、反思。
第一模塊:課前熱身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點擊第一模塊:課前熱身
展示一組各種各樣天氣現象的圖片,如雨過天晴的草原、多云的海港、晴空萬里的郊外、白雪皚皚的東北林區等。
問題:你能用正確的語言描述圖片體現的天氣現象嗎?
1.學生欣賞圖片、并用正確的語言描述畫面中體現的天氣狀況。
2.學生描述上課時教室外的天氣狀況。
創設情境,感受豐富多彩的大自然,貼近生活,激發興趣。
說明:“課前熱身”也可采用以下方法:
方法1 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海爾兄弟”主題歌開始,“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傘,天冷穿棉襖,天熱扇扇子……”使學生產生興趣,引入新課。
方法2 用三國時期諸葛亮“趁濃霧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引入。
第二模塊:合作探究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點擊第二模塊:合作探究
展示探究問題:
l 天氣有什么特點?
l 天氣與人類有什么關系?
l 天氣預報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
l 你會收聽、收看天氣預報嗎?
學生整體感知探究問題。
提出探究思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研究。
進入下一級網頁,點擊“天氣特征”
再一次點擊“天氣特征”
1.展示材料:“七月的天孩子的臉”、“東邊日出西邊雨”、“暴雨前后”(可選擇材料按鈕,進入材料展示)
2.教師適當補充“十里不同天”、“早穿皮襖午穿紗”體現的天氣特點。
1.學生閱讀材料,相互討論,分析天氣的重要特點。
明確天氣特點是:①短時間②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不同。③同一地方不同時刻的天氣有變化。
2.從我們的生活感受,舉例說明天氣特點。
一方面從感性材料入手,另一方面引領學生從生活的直接經驗和生活世界中感悟地理。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天氣概念的內涵。
培養學生分析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明:點擊“多云轉晴”、“降水概率”、“風向”、“溫度”文字,課件將顯示其含義。
展示材料:“北京地區天氣預報”,其顯示文字:白天,多云轉晴,降水概率20%,風向—北,風力—3、4級轉5、6級,溫度3\8度……
教師重點解釋風力風向的表示方法。
1、討論、分析這則天氣消息傳達了哪些具體內容?
2.了解天氣要素的含義。
3.說說天氣的概念。
明確: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內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
設問過渡
天氣是人們經常談論和關注的話題,那么,天氣對人類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天氣對自已的上學、參加活動、生活等方面的影響。
結合生活體驗,理論聯系實際。
點擊“天氣與人類”
展示材料:一組天氣與交通、生活、農業、軍事、商業、工程建設等聯系的信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