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課標分析:“案例學習法”是以新課程標準為編寫指導的新教材的一個突出特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作為地區地理學習的一個案例,目的是通過對本區的學習,教會學生學習地區地理的方法,是學習方法呈現的載體之一。所以,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言,教師應力求達到課標中的“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運用地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的氣候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等,而不需要面面俱到達到所有課標要求,要有選擇、有針對性。
二、教材分析: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材內容打破了“八股式”的寫法,以三個專題的形式突出了該地區的人文地理內容,自然地理知識似乎被淡化了。實際上,人文地理現象都是以自然地理為基礎的,要培養學生對人文地理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必須要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識。所以,本節內容將自然地理知識“穿插、糅合”在各專題內容中,特別是安排在“活動”中。這樣的編排,符合學生思維的遞進性,既豐富了教學活動,又實現了認知需要,利于學生對本區特征的整體把握。
大量的圖表、資料、圖片,既豐富、補充了教材內容,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得學生愿意讀、喜歡讀教材,從而把教材變成自己的“學材”。
影片《lost in africa》(《非洲歷險記》)內容涉及到了非洲的自然風貌,如草原、沙漠、河流、瀑布、森林和幾乎全部的野生動物等;情節也緊緊圍繞著對野生動物肆意狩獵的土著居民與外國游客之間的沖突、斗爭,深刻地反映了非洲所面臨的“資源、環境、人口”問題。影片與教材的結合非常緊密,是教材內容的部分再現。
三、學生分析:
初一學生年齡小,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識。特別是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學生的基礎較差,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不佳,所以,教學易以“引起興趣——加強交流與合作——引導思考”為主。若平鋪直敘地講述學生會感到枯燥,接受起來較為困難。所以,在教學中必須考慮學生這一主體因素,對于教法、教具的選擇必須考慮學生的特點,力求生動有趣、高效直觀。
四、教學策略:
1 充分利用影視素材、教材中的地圖、圖片、圖表,加強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訓練。
2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3 教師努力幫助學生利用原有的學習方法、地理概念、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地理現象和相關問題。
4 教學過程以“觀看影片——討論影片——探究原因——提出建議”這一思路進行。
五、教學目標:
1通過觀看影片,了解并學會描述本區的整體特征。訓練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加強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意識。
2通過閱讀各類地圖、圖片、了解本區的位置范圍,總結本區地理位置的特點。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