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3運用地形圖,描述本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了解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訓練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4運用圖表說出本區氣候的特點,以及對本區生產、生活的影響。
5了解本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了解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的形成和后果,通過實例尋找和認識本區各國擺脫貧困的出路。
6認識本區人口和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通過分析理解原因,尋找解決途徑。培養正確的人地觀。
六、教學重點:
1了解本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了解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的形成和后果,通過實例尋找和認識本區各國擺脫貧困的出路。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2認識本區人口和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通過分析理解原因,尋找解決途徑。培養正確的人地觀。
七、學習方法:觀看影片、讀圖分析、活動、討論
八、課時安排:2課時
九、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
課前準備
播放影片,并提出具體觀看要求。
觀看影片《lost in africa》
(《非洲歷險記》)
利用電影生動有趣、直觀,信息量大的特點,整體呈現非洲概況。
(第一課時)新課引入
問:1影片的主要內容?
2你印象最深、對你沖擊最大的鏡頭有那些?
3用幾個詞語概括你印象中的非洲。
1簡單回顧影片主要內容。
2小組交流討論,推選代表發言,談對自己印象最深、沖擊最大的鏡頭,并說明原因。
3用語言概括自己印象中的非洲。
1考察學生從影片中獲取信息的質和量。
2加強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
講述:非洲由于人種、風俗、氣候、地形類型及資源物產種類的不同,可以分成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兩部分。
新課
一、 本區概況(由學生的描述引出)
1、提供圖8.25(位置)、8.26(地形)
2、引導:注意幾條特殊緯線
3、引導學生探究影片中自然景觀存在的原因:位置→氣候→景觀
1讀圖8.25,用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描述本區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所處半球),并做簡要評價。
2根據本區所處位置,探究影片中自然景觀存在的原因(當地土著居民主要是什么人種;主要的景觀是什么,為什么?——黑人的故鄉、沙漠、雨林、草原、野生動物。
位置→氣候→景觀)
3 讀圖8.26,了解本區地形地勢特點,并口頭描述。
4 繪制本區簡圖:要求標注出周圍的水域名稱、重要緯線(赤道、南北回歸線)、撒哈拉沙漠、尼羅河、剛果盆地、東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馬達加斯加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