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三國鼎立案例《<三國演義>郵票與三國歷史》
整堂課,教室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大膽提問,暢談感受,完全成了課堂的主人。
學生天地:
1.三國歷史何以獨具魅力
一是三國歷史的特殊魅力。從政治格局來看,是三足鼎立,三者之間互相牽制,很富有戲劇色彩;從人物方面看,又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而且三國的君主都可稱明主,手下網羅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將;從事功方面看,三國都是打著正統或維護正統的旗號,剪除異己,實現新的統一。在很短的時間里,集中了這樣一大批智勇之士,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國鼎立、西晉統一等一幕幕驚心動魄、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因而,很自然地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這也是羅貫中要選取三國這一歷史時段來創作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度龂萘x》有“三國”的歷史之根,而三國歷史又有“演義”加以渲染,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動,使彼此都逐漸超出了它本來的能量,產生了經久不衰的歷史魅力和藝術魅力。
2.《三國演義》最多只有五分真
與三國歷史的真實相比,《三國演義》中的史事經過、典章制度、生活習俗、人物功過、人物性格、官制、禮儀、時間、地域等或是不準確,或是弄錯,或是有意虛構,或是過分渲染,因而似真非真,真假并存。尤其是書中所記典章制度、生活習俗等,大量是作者生活在其中的元明時代的,與三國的實際情形相差很遠。譬如坐姿,在《三國演義》中人物都垂腳高坐凳椅,而歷史研究表明,三國時期人們普遍跪坐,即使是婦女梳妝,也都是跪坐進行,到了唐末五代以后,由于胡床的傳入,坐姿和坐具才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下面舉幾個典型人物的例子,更能清楚地辨明《三國演義》和三國歷史的差別:
一是與諸葛亮有關的“空城計”和“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翱粘怯嫛蓖耆翘摌嫷,因為諸葛亮屯兵漢中陽平時,司馬懿還是荊州都督,無緣與諸葛亮抗衡。“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依據是《漢晉春秋》,但是作者又作了加工。《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后,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車相近時,蜀軍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欲向魏軍”,司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當時在魏軍中就傳開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笑話。蜀軍“入谷然后發喪”。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成了蜀軍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著諸葛亮木偶像,司馬懿疑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二是關羽的一生事跡。《三國志》中對關羽的記載很簡單,可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贈給關羽的美名最多,對關羽的一生事跡虛構得也最多。如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等都是假的。至于關羽死后在玉泉山顯圣、并活捉呂蒙使其斃命,則純粹是封建迷信。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是作者為丑化曹操,樹立關羽的高大形象而虛構的。關羽放水淹七軍事雖有所本,但與史實相差很遠。
3.《三國演義》中人物性格之真偽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度龂萘x》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積極的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