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三國鼎立案例《<三國演義>郵票與三國歷史》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夸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杰”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做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后,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杰,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節選自光明日報《三國歷史與<三國演義>》 作者:朱大渭)
背景資料: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郵票
桃園三結義:東漢末年,黃巾軍進攻幽州,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募義兵,以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軍。劉備、張飛、關羽在投軍時,因志趣相投,在桃園中結為兄弟,以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畫面中右為關羽,中為劉備,左為張飛。以桃花兩株,象征結義的時間和地點;上有青龍裝飾的太陽,表示早晨旭日東升,寓意結義的開始和軍事同盟的建立。
三英戰呂布:丞相董卓竊國專權,曹操號令各路諸侯討伐,劉備率眾前往。董卓手下大將呂布驍勇善戰,無人能敵。虎牢關下,呂布連連取勝,先后幾次殺退關東聯軍的進攻,其勢銳不可當。就在呂布縱馬逞威、追殺公孫瓚的千鈞一發之際,張飛驟馬而出,“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來戰呂布,酣戰五十余回,不分勝負。關羽出馬夾攻,三匹戰馬丁字兒廝殺,又是三四十個回合,仍未分勝負。劉備也沖上助戰,呂布終難抵擋,撥馬敗逃。畫面上,四位豪杰四匹馬四種兵器攪殺在一起,設計者采用俯視畫法,便整個畫面廣闊有序。
“鳳儀亭”:展示的是大將呂布與歌妓貂蟬在鳳儀亭私會的情景。司徒王允想除掉董卓設下連環之計。他先將自己年輕貌美的歌伎貂蟬許給呂布,私下里又將她獻與董卓。貂蟬一邊獻媚董卓,使他終日沉于美色之中,不理政事;一邊又故作悲嘆,向呂布表示愛心,使呂布痛恨董卓。呂布在與貂蟬私會時,被董卓撞見,兩人由此結仇。后王允假稱獻帝要禪位于卓,騙卓入朝,使呂布趁機將卓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