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案例:“話說匈奴,走近昭君”主題小報比賽
片斷二:版面的安排
第二組同學早有準備,負責美工的同學在小報中間繪制好報頭后,馬上把一位組員準備好的二篇題為“崇尚武力的匈奴族”、“匈奴古城統萬城將全面恢復綠色”圓形排版的資料剪下來,對襯地貼在報頭下方。
與此同時,主編和組員商量后,選擇了一幅豎排隸書體欄目小標題:“人物傳奇”貼在主編安排的位置,資料中提供有三種不同字體和排列方式的“冒頓殺父奪權”的故事,他們稍加商量就選了其中一幅剪下來貼到小報上。
第五組主編c同學,事先就找了一份本地晚報做樣板,參照晚報一版的排版格局,組織同學們在教師所提供的資料中選擇合適的報頭、欄目、文章標題的字體、字號等。
片斷三:內容的舍取
第四組的同學爭吵了起來。原因是究竟用哪一則資料來說明“祖國歷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這一觀點,有三位同學主張用“漢匈兩族人民的友好交往”這則資料,而另外三個同學主張用“漢匈文化交流”這則資料,短暫爭吵后他們做出了選擇。
第六組的同學為一個小欄目的設置與否,也進行了商量,同學d主張在小報上發表一則“看圖作文”的征文啟示,圖就是課本74面的《昭君出塞》圖,文體不限。但其他同學反對,理由是征文活動他們無力組織。d同學向老師求援,老師果斷的支持,決定搞這個活動,同學們在課后寫的征文可以交給老師,由老師評選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揚,同時建議此組在辦下一期的主題小報時,可以開出一個小欄目發表征文中最好的一篇,使征文活動成為此組今后辦小報的一個特色欄目。d同學馬上在其他同學配合下擬定征文內容。
片斷四:最后的加工
小報的內容基本剪貼完了,各組的美工同學用彩色筆在小報上繪制各種美麗的線條和插圖,還有的同學用面巾紙輕輕的擦拭小報上多涂的膠水等,更有同學跑到其他小組去偵察“敵情”。
整個辦報過程中,學生分工合作,緊張有序,爭先恐后。
各小組完成小報制作后,直接貼在指定的位置。在教師組織下,師生共同點評。在點評中教師從小報的選材、版面的設計等方面對各小組的小報進行了簡單的比較,同時重點表揚了各組同學在活動中的創造性。如第二、三組同學自定義小報報頭(主題)、第六組同學開展“看圖作文”征文活動,把歷史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延伸到作文寫作等。
學生天地:
8開紙數張、剪刀、膠水、彩筆、自備資料。
背景資料:
1.崇尚武力的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他們逐水草而遷徙,以游牧為業,兼營狩獵;住氈帳,食畜肉,是強壯兇悍的馬背民族。
匈奴人從幼年時期起,便開始訓練騎馬和射箭。匈奴人發明了馬蹬,擁有橋狀的馬鞍,可以長時間騎行而不感到勞累。匈奴的戰術特點是驚人的閃電式攻擊,他們是一支由輕騎兵組成的軍隊,一天之中可以幾次更換坐騎來保持高速的行軍速度,這點使敵人對他們感到十分懼怕。匈奴特有的彎弓尤其令敵人害怕,他們站在馬蹬上,可以向前、向兩邊或向后射箭,有效攻擊距離可以達到六十米,遠遠超過普通的弓箭和投擲武器,而且箭頭呈三楞狀,可以輕而易舉穿透敵人的鱗甲。
匈奴,是惟一對當時的三大帝國──漢、波斯、羅馬均構成過直接威脅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