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案例:“話說匈奴,走近昭君”主題小報比賽
2.冒頓殺父奪權
冒頓是頭曼的兒子。當他已被定為繼承人的時候,頭曼單于寵愛的閼氏生的少子,欲廢冒頓,送冒頓到月氏為人質。此后,頭曼發兵攻月氏,欲激怒月氏而殺冒頓。月氏果然欲殺冒頓。在緊急關頭,冒頓盜其善馬,亡歸匈奴。頭曼見冒頓勇壯,覺得殺了可惜,遂改變主意,命他為萬騎將領。
冒頓日夜練兵,教士卒射獵鳥獸。他以鳴鏑為號令,規定:“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以鳴鏑射自己的善馬。有些將士不敢發箭,冒頓便把他們統統斬殺。而后,冒頓又鳴鏑射其愛妃。將士仍有猶豫未射者,冒頓又把他們殺掉。不久,冒頓以鳴鏑射其父的善馬。將士皆隨鳴鏑發箭,至此,將士已養成絕對服從軍紀的習慣。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XX年),冒頓率將士隨其父狩獵。突然,冒頓鳴鏑射其父頭曼單于。將士皆隨鳴鏑放箭,頭曼單于被亂箭射死。冒頓既殺頭曼單于,隨即盡殺其后母與弟以及大臣中不服從者,自立為單于。
冒頓意思是“英雄”、“圣者”,冒頓單于在公元前2XX年至174年在位,是我國匈奴族著名的政治家。
3.昭君家鄉的傳說
在王昭君的故鄉,千百年來留下了許許多多關于昭君的美好傳說。有一則關于香溪的傳說是這樣的:一天,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將一顆珍珠遺落水中,從此溪水變得清澈透明,香氣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亦稱“昭君溪”。香溪中那美麗珍奇的桃花魚,也伴隨著王昭君的傳說。桃花魚是一種罕見的腔腸動物,正規名稱是桃花水母。它手指大小,體若傘狀,色澤透明。游動時,若傘之張收。三月桃花水中,它們浮游于碧波上下,與岸上桃花相映成趣。有古詩單詠此魚“春來桃花水,中有桃花魚。淺白深紅畫不如,是花是魚兩不知。”傳說昭君出塞之前,漢元帝特許她回鄉省親。探親期滿,告別親友時,正值桃花三月天。她乘舟沿香溪而出,自知此一別鄉,再無歸期,不禁淚如雨下,淚珠落入溪中,與水面落花相合,化為桃花魚。
4.漢匈兩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盡管匈奴貴族和西漢中央政府之間經常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但是漢匈兩族人民之間卻保持著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秦末漢初,匈奴族居住在陰山以南到黃河之間一帶,同漢族人民雜居,雙方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互通關市。匈奴的馬匹、牲畜大量運進內地,先進的養馬技術也傳到中原;漢族穿井、筑城、和統計人口、牲畜的方法也傳到匈奴。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僅豐富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內地各民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同時也促進了匈奴族文化經濟的發展,部分匈奴地區已出現了農耕和定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