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北師七上)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況。
二、能力目標
1、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過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內容的學習,分析民族關系、民族融合、中華民族發展等問題,初步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原則,提高論證與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明確北方雖然長期處于政權分立的戰亂狀態,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沖突交織在一起的情況下,民族大融合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2、認識孝文帝改革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3、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對大唐的開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教學重點:北魏季文帝改革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其改革在歷史上的影響極其深遠。隋唐時期的北方漢人已是胡漢融為一體的漢人了,這與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的孝文帝為什么要進行學習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社會改革,最終與漢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師可從落后民族向先進民族靠攏、與先進民族同化這一歷史發展規律來分析。
板書設計
一、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1)鮮卑拓跋部的興起
(2)拓跋珪建立北魏
(3)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會背景
(2)改革的主要內容
(3)改革的歷史作用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本課教學應側重指導學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作用,加強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的圖片和材料,理解“胡漢融合”呈現出的和諧歷史趨勢。
引導學生從南方六朝對江南開發,而同一時期的北方處于什么狀態,又具有什么特征這一角度,來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結合113頁的插圖《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講述。
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出現了內遷的高潮。當時內遷的民族很多,主要有5個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在舊史中,他們被稱為“五胡”。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晉、陜、甘地區;鮮卑散居于今遼東、遼西、內蒙古、山西、甘隴一帶;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陜、甘交界處,后南入川、東入關中;羌則由甘、青進入陜西。內遷總數,據《晉書·文帝紀》稱有800余萬口,雖未必全部進入中原地區,但入居中原地區的不在少數。他們內遷居,與漢族民眾雜處,開始過定居的農業生活。
西晉滅亡后,北方地區再度陷入混亂。從公元3XX年劉淵建國到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這130多年中,各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和漢族官僚地主,在混戰割據中紛紛建立政權,其中主要的有16個,歷史上叫做“十六國時期”。因十六國政權多是匈奴、鮮卑、褐、氏、羌5個少數民族上層分子所建,故歷史上又稱為“五胡十六國”。實際上建國的不都是“五胡”,還有漢人建立的。
二、孝文帝改革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淝水之戰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亦稱拓跋魏、元魏、后魏。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西晉末年以來135年的十六國分裂局面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