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北師七上)
關于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往傳統的觀點往往多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種原因分析,大都認為,北魏自398年定都平城以后,經過近百年的時間,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平城作為都城已不適應。經濟上,平城寒瘠,交通運輸又不方便,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糧食供給經常發生困難。軍事上,平城地處邊境,經略南方過于遙遠。政治上,北魏統治者迫切需要同漢族地主進一步合作。為此,他們需要進一步消除已經縮小了的民族界限,實行漢化政策,但鮮卑貴族集中的舊都平城,保守勢力比較頑固,推行漢化政策阻力很大。由于這些原因,李文帝決心把都城遷到洛陽。近來,中國社科院北朝史研究專家李憑先生《北魏平城時代》一書,則從另一角度分析了北魏孝文帝義無反顧遷都洛陽的原因,提出了“擺脫母權陰影說”。他認為,“生不能不忍受母權陰影的籠罩,死不愿葬入文明太后(即馮太后)陵側的陪陵,孝文帝個人的感情因素無疑是北魏遷都洛陽的催化劑”。孝文帝遷都之心已定,為防止節外生枝,便假稱要大舉南伐。公元493年六月,孝文帝帶領步騎三十萬人,離開平城向南進發。大軍行至洛陽,連日霖雨不止,但孝文帝仍堅持進軍南向。尚書李沖等人就出來反對,說“今者之舉,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獨行,竟何之也?……敢以死請!”孝文帝聽了大怒,說:“吾方經營天下,期于統一,而卿等儒生,屢疑大計;斧鉞有常,卿勿復言!”安定王休等趴在地下痛哭失聲,苦苦勸諫。孝文帝這才說,如不南伐,便須就此遷都洛陽。并即宣布:“欲遷者左,不欲者右。”群臣又害怕南伐,不敢再言,遷都之計就這樣定下來。孝文帝的兒子是一個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又不上進的人。他體胖怕熱,到洛陽以后,“忌河洛暑熱,意每追樂北方”。他趁著孝文帝出游嵩山,“輕騎奔代(平城)”。孝文帝聞訊大怒,為了保證漢化順利進行,毅然將太子貶為庶人,后又用毒酒將其毒死。 孝文帝遷都后進一步實行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一、改服裝。禁止鮮卑人穿胡服,改穿漢服。
改了姓,又下令禁穿胡服,改穿漢服,服裝樣式與南朝流行樣式大抵相同。孝文帝對禁穿胡服下了很大決心,不允許有任何松懈。499年,孝文帝從前線回到洛陽,他坐在車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飾,見仍有人穿鮮卑舊服,大為不滿。第二天,他對群臣說:“朕昨入城,見車上婦女,冠帽而著小襦襖者,若為如此,尚書何為不察?”任城王澄作解釋:穿舊裝的少,不穿的多。孝文帝立即反駁:這話說得奇怪,你難道還想滿城都穿舊裝嗎?二、改語言。495年下詔,不得在朝廷上講鮮卑語。30歲以下朝廷官員須說漢語,30歲以上者逐步學說漢語,違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又下令禁止說鮮卑語。北魏初入中原時,以征服者自居,不僅自己講鮮卑語,還命令所有任職于魏的漢人官吏也要講鮮卑語。為了提高鮮卑族的文化水平,便于讀漢人書,接受漢文化,孝文帝下令宣布:“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指漢語)。年三十以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三、改姓氏。改鮮卑族復姓為音近或義近的單音漢姓,孝文帝帶頭將皇族拓跋氏改姓為元氏,因為鮮卑人以“土”為“拓”,土是萬物之元,因而改“元”;他如獨孤氏改為劉氏,丘穆陵氏改為穆氏等,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共有100多個胡姓改為漢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