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教案一、二單元
其中可由區域規模的“大”與“小”,設問、引導復習“比例尺”知識點。
教師歸納:重點突出“規模”和“特色”的不同。
提問:那么,你所居住的社區跟它們相比有什么不一樣的特色?(培養學生留意身邊事物的習慣和能力,鞏固所教知識)
2、解決重點
(1)、展示課本圖1-10②,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回答:
a、這是描繪什么地區的局部地圖,說一說圖中四個區域的方位。
b、仔細觀察,分析四個不同社區的各自主要功能(特點),以此來給四個社區命名。
c、 “中關村”“王府井”“首鋼總公司及附近地區”“方莊小區”等劃分為社區的依據是什么?(功能不同)
d、 對照圖中各社區的分布,說說當地這類社區的具體分布,并從便捷和生態等方面談這樣分布是否合理?
(2)、提出疑惑:
a、北京市算不算一個社區呢?它又是依據什么劃分的?(行政管理范圍)
b、我國的行政社區可分哪幾級?劃分區域大小不一的行政社區有什么意義?
(3)、學會歸納
根據上面所學,要求學生填寫下表:
功能社區 自然社區 行政社區
社區類型
自然形成 以行政管理范圍來確定
舉例 工業區、大學區、高科技園區、生活小區、商業區等。
教師歸納:社區不僅表現為城鄉差異,即使同一城市也會有不同的功能社區,各個社區間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活動:不同社區的同學交流所在社區的差異。
3、突破難點
提問: 想一想,這些差異是由什么造成的?你怎樣看待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可用現實例子證明),這些差異可以通過什么途徑解決?
——引導學生得出“區域聯系”
學生活動:
(1)、展示課前學生調查社區商場中從外地調動的商品名稱和產地和本地特產……
(2)、這些商品中,很多都是某地的特產,那么本地能否生產?你知道不能本地生產是由什 么造成的?
(3)為什么要調動外地的物產?本地特產又是通過什么輸往各地的?
教師歸納:
區域間的差異,使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和必要,通過交流,可以發揮優勢,彌補各自的不足,我們通常稱為“優勢互補”。
設疑,引發思考:
那么區域間產交流合作僅限于日常消費品嗎?
學生活動:四小組推薦一位同學,按順序朗讀代表四個地區的人的對話。思考:
(1)、山區和平原由于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相互間要進行交流,那么當地有沒有與其他地區進行經濟交流的例子呢?
(2)、“跨區作業⑦”互幫互助的合作,那么為什么能在這些不同的地區實現?(農業的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
(3)、模擬一次利用電話查詢某一區域的商品信息的過程。
(4)、組織學生用具體事例加以說明區域間的其他方面的聯系。
教師素材:
杭州西博③、南水北調⑤、奧運會④、青藏鐵路⑥。
《美麗的大腳》劇照:(1)、(2)、(3)
4、小 結:
社區有規模、特色、功能等方面的差異,使社區的分類多樣化。而正是不同區域的社區間的這種差異性,才使交流與合作成為可能和必要。一個區域的優勢,可能正好能彌補另一個地方的劣勢,因此,我們應該進行區域間的優勢互補,促進不同區域的共同繁榮。
5、學生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