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教案一、二單元
【議一議】
1.圖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是這樣分布的?
2.從山麓到山頂怎樣走才能使爬山的距離最短?把路線畫在圖1-14上。
3.如果從登山出發點出發,怎樣走既近又安全?
情境4:出示圖1-15⑤【想一想】
1.你準備從哪兒進?哪兒出?(第一步:找到進入風景區的入口。)
2.為了縮短行程,應選擇哪個飯店?(第二步:由于要在風景區內玩兩天,所以必須找一個晚上住宿的地方。)
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點?第二天游哪些景點?(第三步:大致確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別要游覽的景區。)
4.在圖上畫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線路。(第四步:具體確定每天的旅游線路。)
請各組派代表當小導游介紹本組的設計路線。
情境5:出示圖1-16⑥,結合圖例閱讀圖。
【想一想】
1.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理解“農用地”和“非農業用地” 的含義(教師補充)。
2.1949年前的非農業用地是怎樣分布的?有什么特點?
3.1985年前的非農業用地與1949年前的非農業用地相比,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4.1985年后非農業用地有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三)小結
【想一想】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你還有什么問題?
(四)課外拓展
請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其他類型的地圖,說說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它們?并把收集到的地圖貼在課本上。
多媒體素材引用索引:
①、④、⑤、⑥——課本掃描
②——網上搜集
③——七上歷史與社會圖冊
第二單元 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課 大洲和大洋
【教學要求】
1. 利用地圖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
2. 從地圖中認識大陸、島嶼、半島、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峽;
3. 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4. 舉例說明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教學難點】 理解海洋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初步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大洲和大洋
[謎語導入]出示謎面:上一半,下一半,中間有線看不見,兩頭寒,中間熱。一天一夜轉一圈。猜一物體。
生答:地球。
展示地球,并簡要介紹:這是1972年美國登月飛船阿波羅17號拍攝的地球照片。播放旋轉的地球,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
地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那么它是什么樣子的?就讓我們先去認識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吧。
有人說:地球其實不是個地球,名字取錯了,應該叫水球。你們覺得他說的有沒有道理?為什么?
[學生討論]
出示地球儀或世界地圖,并通過利用《海洋和陸地面積比例示意》圖來加以明確: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占了71%,它是生命物質的起源地,而陸地面積只占了29%,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
展示大陸與島嶼圖,引導學生從圖片中獲取有關大陸、島嶼、半島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它們的特點與異同點。
分別出示中國臺灣島、崇明島地圖:圖上是我國的什么島嶼呢?并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所知道的大陸、島嶼、群島和半島的名稱。
再出示海陸示意圖,明確大陸、島嶼、群島和半島的特征。
觀察大洲和大洋圖,在圖中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島嶼、群島和半島的位置,并說出名稱。然后教師在圖中指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名稱,并簡單介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積及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