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教案一、二單元
假如市長要你為本地的發展和繁榮獻計獻策,給報社寫一篇文章,你分析本地存在的優勢和劣勢,為實現“優勢互補”提出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多媒體素材引用索引:
①——《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教學光盤
②——課本相關圖片
③——西博會網站主頁
④——青島新聞網
⑤——中國能源網
⑥——新華網
⑦——大連日報網
綜合探究一 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課程標準:嘗試從不同種類的地圖和圖表中獲取所需要的社會信息.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不同比例尺的地圖;學會依據情況選擇不同種類的地圖。
能力目標:學會從地圖上獲取所需信息,解決具體的問題,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樹立與人合作學習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區域范圍不同,表示的內容詳略不一樣。
教學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使用。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收集各種地圖。
●教學手段、方法
分組合作學習探究、設置情景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利用平面圖是向別人介紹自己所在位置的一個好辦法。其實,地圖能夠告訴我們的絕不只是位置,我們可以從地圖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說一說】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圖,說說自己的發現。
(講授新課)
【議一議】如果我想到杭州市區玩,手上卻帶了一張《世界政區圖》,這合適嗎?為什么?
師: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選擇合適的地圖。
【選一選】如果你是林勝強同學,要了解中國臺灣你會選擇什么地圖?
【比一比】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觀察教材圖1-11a和圖1-11b①,思考
1、哪一幅地圖表示的區域范圍大?
2、臺灣省在兩幅地圖中內容的詳細程度是否相同?
歸納:a圖表示的區域范圍大,內容簡單;b圖表示的區域范圍小,內容詳細。
【想一想】
3、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況?
4、從兩幅圖中你人分別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況下你會選擇a圖?在什么情況下選擇b圖?并說說理由。
引導學生發現:反映區域范圍越大的地圖,圖上內容越簡單;反之,越詳細;這是因為它們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過渡:選擇好合適的地圖后,該如何使用地圖呢?
情境1:暑假期間,張京準備同媽媽從北京到杭州旅游。媽媽讓張京來設計旅游路線,張京找來了一些地圖,如中國鐵路干線分布圖、杭州市交通圖等,他應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組展開競賽。
【比一比】
1.引導學生讀《中國交通圖》②,設計出從北京至杭州的最短鐵路線。
2.讓學生量算一下北京──杭州的距離。
情境2:如果張京同媽媽想到杭州西湖玩兩天,利用杭州西湖游覽圖③(歷史與社會圖冊)第7頁,該怎樣設計安排才能游覽盡可能多的景點?
【比一比】
出示《杭州西湖游覽圖》確定杭州西湖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線路,比比看哪個小組安排的路線最合適,走的重復路線最少(教師可在步驟上作適當的指導)。
情境3:出示圖l-14④【想一想】
1.如果我想去爬山,應該了解這座山的哪些情況?
2.從什么地圖上可以獲取這些情況?
3.你會畫等高線地形圖嗎?
教師出示立體圖,和圖1-14比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師生共同發現:等高線較密的地方,地勢越陡,等高線越稀疏的地方,地勢越平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