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集權的強化
[學生回答]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種說法,強調了軍機處起到君主集中大權、可以快速下達命令、避免大臣辦事扯皮、拖拉的作風。第二種說法,強調了軍機大臣什么都得聽皇帝的,自己沒有任何權力,從而便喪失政治責任感和創造精神。如果將兩種看法結合起來,就更全面、客觀了。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投影。
[投影顯示]
沈陽故宮
乾清宮
軍機處
[教師引導]同學們,投影打出的是清朝的三組建筑:沈陽故宮、乾清宮、軍機處。請大家根據這三組建筑布局的特點來理解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大家可以討論,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學生討論]……
[教師提示](用投影打出)
乾清宮在故宮“內廷”最前面,建于明朝永樂年間,宮殿面闊9間,長48米,其中東西兩間作穿堂,進深5間,長26米,從基座下地面到殿頂高達24米,是后寢最高最大的宮殿。殿中設金漆寶座,寶座上方高懸清世祖順治皇帝御筆“正大光明”匾,匾后是清代皇帝立儲安放傳位詔書的地方。從明朝永樂帝到清朝康熙帝,都在乾清宮居住。皇帝每天到這里閱讀記錄前代皇帝言論、教導的“圣訓”,一些重要的召見也在這里舉行。皇帝無論在哪里去世,都要在乾清宮停靈數日,以表示“壽終正寢”。清代雍正之后,皇帝移居養心殿,乾清宮改為接見外國使臣的場所。
清朝政府為了加強君主專制,籌備鎮壓西北準噶爾貴族的叛亂,于雍正四年(1726年)在養心殿附近內右門處設立軍機值廬。雍正七年(1729年),軍機值廬正式改為軍機處。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的滿漢大臣共同組成,開始只是一個暫設的軍事行政機構,后來逐漸發展成為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常設機構。內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為了保密,不設其他下屬官員。軍機值房有護軍把守,任何人不得靠近。
軍機處所用房舍原是故宮內右門外西側紅墻根下的一排板房,板房東頭為侍衛值房,西頭為內務府大臣辦事處。乾隆時,保留了軍機處,對原板房稍加修飾,就成為今天見到的狀況。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基本建成,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皇宮。清朝遷都北京后,這里成為“陪都宮殿”,康熙、乾隆、嘉慶、道光諸帝東巡時也在此臨朝。
沈陽故宮共占地六萬多平方米,有建筑七十多所、三百多間。由東路、中路、西路三個部分組成。東路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八旗頭領日常辦公的地方。中路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以及兩廂的建筑物。崇政殿即所謂金鑾殿,是清帝王接受朝賀、發布政令的地方。清寧宮俗稱中宮,里面是皇太極和皇后的臥室,外間是祭神的場所。西路包括戲臺、嘉陰堂、文溯閣、仰熙齋,為乾隆以及其他帝王東巡時的消遣娛樂場所。另外,在大清門左側,有太廟,是供奉清皇室祖先的地方。插圖展現的是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群體。
[學生回答]這種布局特點主要體現君主與臣下的關系,沈陽故宮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說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的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筑突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大臣的低下位置,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教師可以通過引導使學生得出上述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