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3
上臺演評
學生總結 掌握評價科學人物的方法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突出創造性價值,發揚創新精神
培養把握知識的能力。
感情升華
【教學反思】
第20課 漢字的演變
【課程標準】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
【教學目標】
一、識記和理解:記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標準字體,理解甲骨文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地位。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漢字的演變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和區分事物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文字的比較,學習和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漢字的特點及其價值,初步認識漢字文化,加深對悠久豐富的中華文明的情感。通過對漢字的欣賞,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1、甲骨文;2、小篆。
難點:1、甲骨文評價;2、草書、楷書、行書的形成。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刻畫符號與甲骨文(十二生肖)。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
1、不說話、不使用肢體語言,快速準確地將一件事告訴你的同桌。
2、說說你是怎樣做的?字在這一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漢字是如何產生,如何演變的呢?
饒有趣味地聽
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懸念留給學生。
二、甲骨文
1、出示刻畫符號若干,讓學生研究。
2、問:什么叫甲骨文?為什么要刻在龜甲、獸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發現與識讀有什么意義?
3、抽學生來匯報學習成果。指導學生識讀(表格)、仿寫甲骨文(十二生肖),認識它是一種成熟與完備的文字?
4、小結甲骨文。
仔細研究,學生閱讀,積極發言,積極參與。
三、金文
1、現在已經發現最大的青銅器是什么?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2、商周時的金文各有何特點?這些金文對今天來說有何作用?(西周時,有人將文字統一成“大篆”。)
討論,閱讀,得出結論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四、小篆和隸書
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各國文字統一起來,怎么樣統一的?
2、漢朝流行的字體和小篆有何不同?
聯系已學知識,積極思考并回答。
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結論
五、草書、楷書和行書
1、學生閱讀書上的本目內容,找出草書、楷書、行書出現與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順序。
2、動手仿寫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幾個字,然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草書”、后來又為什么會出現楷書?后來為什么又出現行書?
3、從中你能發現什么漢字演變的基本規律?
閱讀教材,認真思考討論,后積極爭取回答
六、收獲與疑問:
學習了這課后,你有什么收獲呢?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教學后記】
第21課 活躍的學術思想
【課程標準】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時代及集中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理解孔子對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貢獻。記住戰國時期儒、道、墨、法四大學派的代表人物,適當背誦春秋戰國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