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案
(2)那么,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謀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兩小塊燒過的骨頭,表明元謀人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歷史體驗】下面,請同學們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樣變為人類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大約在二三百萬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變化,地球內部的巖漿發生劇烈變化,引起了地殼的異常變動,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陸地在沉淪,火山在噴射,風雪在呼嘯。一片片的森林在毀滅,一群群的動物在奔逃……后來,地球又經歷了一個冰川橫行的時期,從兩極而來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赤道沖去,淹沒了大塊森林和陸地,但在行進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達亞熱帶地區。自然界的變化,改變了古猿的生存環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動物。有些地區的森林沒有遭受到這場“自然災害”,生活在這里的古猿繼續沿著猿的方向緩慢地向前發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猿類。那些喪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過著流浪生活。在艱難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著的古猿為了適應新的環境,逐漸學會了利用前肢來采集動物和捕捉動物,并用前肢來折樹枝和選取石塊作武器,以抵御野獸的侵襲,這就要求用后肢來支撐身體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漸出現了。這種分工導致了前肢的進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腳分工又引起了整個身體結構的變化。肉食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慢慢地大腦產生了初級的意識,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聯合行動的愿望表達出來。經過簡單呼叫,手勢表達的長期演進,逐漸地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從而由一定的音節和一定的內容相結合的語言產生 。語言在勞動之時并與勞動一起出現、成熟,成為由猿到人這一根本變化的推動力。經過漫長的過程,這些古猿在勞動中進化為人類。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聲調要深沉,感情要豐富,表述結束過一會兒再讓學生睜開眼睛。
(3)那么,怎樣理解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會制造工具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人類能夠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聰明的動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因而會制造工具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想一想:〗動物園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樹上的野果子,這是否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消失了呢?
【點撥】某些動物利用現成的工具獲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動物的本能。而且動物只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工具,并不能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進,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簡單、粗糙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實際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沒有消失。
2. 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個洞穴里,年輕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北京人”名揚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時候呢?又長什么樣子呢?請看頭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