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
⑥思考:各國變法的成敗說明了什么?使學生得出: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個國家得以強盛的關鍵。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闡述現代社會改革開放與人才培養的關系,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4.都江堰
①講清戰國時期四川成都平原的旱澇災害情況,突出都江堰開鑿的必要性。
②根據課文插圖,分析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功能,強調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直到今天還在發揮巨大作用。
③討論:在我國西部地區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應如何發揮其作用?引導學生將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同西部大開發聯系起來。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復習舊課〕
師:我們上節課學習了第5課 夏商周時代的社會。我們應該掌握“上古三代”指的是哪三個朝代?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哪個王朝?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出土文字證實的朝代是哪個朝代?什么叫“盤庚遷殷”?什么叫分封制?什么叫宗法制?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下面的內容。請同學們翻到
第6課 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
(板書,以下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閱讀教材〕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后,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補充:
數(shǔ)典忘祖 齊桓(huán)公 宋襄(xiāng)公 泓(hóng)水 對峙(zhì) 都江堰(yàn)
〔合書布點〕
△學生閱讀完教材后,找學生講述教材內容,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采點、布點(板書)。
東周――春秋和戰國
五霸 七雄
時間
時代特征 王室衰落、列國并立 大國兼并、社會巨變
商鞅變法 原因 時間 地點 人物 內容 作用
都江堰 功能
△教師做布點小結: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個問題大家都比較清楚,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要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呢?各有什么時代特征呢?商鞅變法和都江堰這是兩個歷史名詞,根據我們前面學過的知識我們應該知道學習歷史名詞,要從那幾個方面來掌握。
〔分層推進〕
△要求學生再讀教材(大約2分鐘)
△快速提問:(5分鐘)
①東周分為哪兩個時期?(春秋: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戰國: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這兩個歷史時期的命名源于兩本重要的著作,一部是孔子編定的《春秋》,一部是劉向編輯的《戰國策》。)
②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什么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以避免相互兼并,共同對付外族侵擾為理由,要求其他國家承認他們的霸主地位。)
③“春秋五霸”是哪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④春秋末期,長江流域有哪兩個諸侯國北上中原爭霸?(吳國和越國)
⑤“戰國七雄”是哪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指導學生看圖“戰國七雄形勢圖”,明確七雄的地理位置。)
⑥在各國的變法中最先進行的是誰?收效最大的是誰?(魏、秦)
⑦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內容、結果、及意義(略)
⑧都江堰修建的原因、時間、地點、主持人、功能、意義(主持人與現在一位電視綜藝節目的主持人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