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
△處理問題(約15分鐘)
①春秋和戰國各自的時代特征是什么?
特征∶一事物異于他事物的特點。在學生思考后,教師總結為:春秋――王室衰微,列國并立;戰國――諸侯兼并,社會巨變。
平王東遷以后,周王室的處境與西周朝代全然不同,首先是王畿大為縮小,周天子所能控制的僅洛邑及其四周,形同小國;其次是各諸侯國對王室的態度日漸冷淡。一方面是由于時代推移,王室與諸侯國的親戚關系漸漸疏遠,另一方面是王室的衰弱也無力維持原先的君臣關系。天子已無號令諸侯的能力,昔日的尊嚴也蕩然無存,政治重心逐漸由王室轉移到列國,從此開始了春秋時代強國爭霸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社會大動蕩時代,也是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伴隨著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時期連綿不斷的戰爭,成為各國改革的摧化劑和推動力。戰國時期,各諸侯都認識都到要想在兼并戰國中取勝必須國力強盛,而國和強盛的關鍵必須適應形勢的發展,變法圖強,重用賢才。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代表了歷史進化論的觀點。“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是以法治國思想的體現。
②“尊王攘夷”
春秋時代最早的霸主是齊桓公,他采用了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論語•憲問》)孔子很推崇管仲,認為管仲這個人了不起。名夷吾,字仲。潁上人(今縣北10公里管谷村)。春秋時杰出的政治家。他與鮑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曾說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管鮑之交”已經成為友誼的象征。如果想了解我們這位先輩的故事,大家可以找些書來來,我比較喜歡的是《東周列國志》,“老馬識途”這個成語也與管仲有關。
③商鞅變法
它是戰國時期最重要、收效最大的變法,秦國逐漸強大的關鍵在于商鞅變法。經濟和政治都比較落后的秦國,想要富國強兵,爭奪黃河中下游地區,變法圖強比其他諸侯更迫切。
獎勵耕戰,是變法的主要內容。商鞅變革了西周的分封制,把獲得財富的途徑由血緣關系、世襲,改為耕地多、立戰功,努力從事農業生產,獲得比別人更多的糧食、布匹的人,會得到更多的獎勵,立戰功的人,可以獲得尊貴的爵位。為加強君主的權力,不再實行分封以,而是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
商鞅變法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有法律制度。他的最終結局與同時代的一些變法者類似,隨著支持變法的君主的去逝,變法者遭到迫害,甚至被處死。商鞅本人最后就被五馬分尸了。但他所制定的新法卻在秦國繼續推行。商鞅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呢?大家可以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我們第7課是一節活動課,要求大家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如果有時間,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④都江堰
都江堰作為一個重要的水利工程與現在的三峽大壩相比,在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不能發電)
現在有人在打都江堰的主意,認為都江堰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要在都江堰附近修建水電站,你怎么看這個問題?存在多年的都江堰是不是沒有存在的價值了?這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現在大家注意下面的幾個成語故事,希望大家有時間自己查找資料,了解有關的歷史知識,我現在告訴大家有關“優孟衣冠”的一點內容。優孟是楚莊王寵信的一個近臣,這個故事與一個名臣有關,具體內容大家霧里查找資料,我要說的是這個名臣叫孫叔敖,“叔敖殺蛇”也是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意思是說在孫叔敖小時候,有一次,孫叔看到了一條兩頭蛇、按當時人們的說法,看到兩頭蛇的人,馬上就會死掉。孫叔敖雖然很害怕,但他為了不讓別人再看到這條兩頭蛇,就把兩頭蛇殺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他并沒在馬上就死掉。下面的內容希望大家記在書上,這是有關地方史的知識:孫叔敖在楚莊王時,被任命為相,他主持修建了一個比都江堰還早300多年的水利工程,古代稱為芍(què)陂(bēi),又叫芍坡,現名為安豐塘。安豐塘現在我省壽縣境內,想來我們班有許多同學都應該知道的(我所任教的班級,每班都有來自壽縣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