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完整教案3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讀圖培養和提高觀察分析地圖的能力,提高學生把握歷史現象發生的空間的能力。通過想象都江堰、秦長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養和提高歷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發展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作用,通過了解我國古代的卓越工程,認識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重、難點】重點:都江堰、秦長城。
難點:體會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選址與設計的科學性。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大家聽說過都江堰、長城嗎?誰來講講它們的故事?
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 動用學生的舊知識,生成新知識,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學生認真研讀教材
講授新課
一、都江堰和鄭國渠
1、都江堰:(出示歷史地圖冊“都江堰工程示意圖”)
學生結合教材歸納該水利工程修建的時間、筑壩的地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結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討論都江堰水利工程選址科學性,分析該工程建成的歷史工效。
給合“二王廟”的來歷,簡要評價李冰的貢獻,指出他的成功實際就是他充分處理好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2、鄭國渠:結合課后“史海拾貝”,老師適當補充,然后歸納出知識要點:時間、地點、影響等。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學習
二、秦長城和靈渠
1、秦長城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會憶:秦漢時期,我國北方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樣處理和匈奴的關系的?引出秦長城的話題。
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時間、修建者、東邊起點、西邊終點、長度、歷史價值)
出示“秦長城示意圖”,“秦長城遺址圖”讓學生形成秦長城的空間概念,了解秦長城的雄偉壯觀。
分析秦長城的歷史價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復存在,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上明代修建的。
2、靈渠
學生讀書,學生歸納:靈渠修建的時間、修建的目的、它的歷史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
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第19課 科學技術的重大成果
【課程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紙術、數學、醫學、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貢獻。通過學習,培養和提高歸納概括能力;培養評價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學生創造性地改造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課文,接著學生的閱讀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圖文信息的方法。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通過學生想象和生活體驗,培養歷史與現實結合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教育,通過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優秀品質,進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教育。
【教學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祖沖之在圓周率計算上的成就。
【教學難點】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內容與價值。《水經》與《水經注》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