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21課《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教案及課件
點擊::第一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要求學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長城、知道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徐光啟和《農政全書》。
2.通過對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古建筑群中的杰作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群體智慧的結晶。
3.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如何看待長城這一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辯證地、多角度地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播放多媒體資料(故宮、長城),讓學生感受到巍峨雄壯的宮殿和氣勢恢宏的長城建筑所產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體驗,從而感知歷史。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長城的作用,使學生懂得如何辯證地分析歷史現象和多角度看待歷史問題。
3.在學生對三位科學家有所了解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制表格,從多方面歸納比較,使學生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歸納知識,便于知識的掌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對三位科學家事跡的介紹,探究他們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雄偉的北京紫禁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難點:科技成就如何體現時代特色。
處理方法:1、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特別是故宮概貌,使學生從形的方面抓住其布局特點和建筑特征,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巍峨雄壯的宮殿和氣勢磅礴的長城建筑所產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體驗,從而感知歷史。利用圖片,引導學生比較明長城和秦長城的不同。
2、充分利用教材,教師引導講解,學生自制表格,既能幫助學生記憶,又能形成師生間的互動。
3、明清科技成就反映的時代特征是難點,應從北京城的布局及紫禁城的建筑風格入手,認識它們反映了明清時期皇權至上、唯皇帝至尊的時代特征。
教法
1.情景設置。在導入新課時,利用教材的導入內容,設置到嘉峪關旅游的情景,然后補充:“俗傳當年建關時,匠師計算用料十分精確,竣工后只剩一磚。此磚今存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之上。”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媒體。講紫禁城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通過多媒體演示,向學生展示午門、皇極門、三大殿、角樓、琉璃瓦頂、漢白玉欄桿、高大的城墻等實物形象,使學生形成紫禁城建筑特色的感性認識。
3.講解。注重總體布局,是我國古代城市建筑藝術的傳統。教師應向學生講清楚紫禁城內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點等內容。
4.自學討論。對于三部科學巨著及其作者,可組織學生進行自學討論,看能從中得到什么。
學法
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
2.自主學習與討論法相結合。
3.探究性學習方法。
板書設計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建筑
1 北京紫禁城
2 明長城
二、科技巨著
1 李時珍和《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