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21課《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教案及課件
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準備的資料,介紹故宮的概況。
(1)明成祖時修建的。
(2)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過的地方。
(3)故宮建筑風格:造型雄偉,布局嚴整,以一條中軸線貫通南北,兩邊建筑左右對稱,是古代傳統的城市建筑的杰作,內外裝飾精美豪華,讓游覽過故宮的同學作介紹。
根據圖示讓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準備的資料講解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建在高8.13米的3層漢白玉石臺基上,殿高35.05米,面寬11間,深5間,外有廊柱一列,殿內、外立大柱84根,飛檐重脊,黃琉璃瓦覆頂,裝飾雍容華貴,氣勢非凡。明清兩代皇帝即位、大婚、祝壽以及重大慶典和出兵征討等活動,都在此舉行。
太和殿之后是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親臨太和殿參加大典之前暫坐之所,皇帝在此翻閱奏書和表彰,并接受內閣大臣、內務府、禮部、翰林院、侍衛和各府堂官員及執事人員的跪拜行禮;稍事休息之后再到太和殿升座。中和殿呈方形,在它的頂上嵌有一府鎏金寶頂。整個殿堂長寬各五間,占地580平方米。明初時稱為華蓋殿,清朝嘉慶年間改稱中極殿;到順治二年(1645年)才更名為中和殿。每逢參拜太廟、社稷壇之前,皇帝都要到此演習典禮;在耕作之季,皇帝也要到大殿內察看農具和谷種,以表現自己關心農事,心系天下的姿態。
保和殿是三大殿的最后一座,是一座重檐九脊式的建筑,僅此太和殿的殿頂低一個等級。保和殿初稱謹身殿,后稱建極殿,清初改稱保和殿。它廣九間,深化五間,面積為一千二百四十多平方米,在建筑方法上采用了宋元以來的減柱建造法,省去了大殿內的六根金柱,殿堂空間更為開闊和明朗。保和殿供皇帝在大典時換穿禮服使用,也用于皇帝設宴款待王公及文武大臣。在清代,保和殿還是舉行“殿試”的地方。
認真閱讀相關內容,回憶明清時期皇權加強的措施,不難想到這些建筑體現了當時皇權至上、唯皇帝至尊的時代特征。
學生對秦始皇修萬里長城的知識記憶憂新,認真看圖片,分組討論得出結論:修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御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但是用修長城的辦法來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襲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如果用這些錢物來發展科技、改進軍事技術以增強國力,效果會更好。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閉關自守
(1)介紹長城著名的旅游景點(2)長城旅游開發帶來的問題(3)處理好旅游業的發展與文物保護、環境的關系。(4)學生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收集圖片、門票、郵票、文字資料等等。
學生制作表格,尋找相關信息填入表格,不清楚之處,與同學討論或向教師請教,教師要在學生中間解決疑惑。填完表格后,請一名同學朗讀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學對照自己的答案并做進一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