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尋訪“絲綢之路”
生答:因為西域都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的人,沒有特別熟悉的,所以說“西出陽關無故人”。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王 翰
你知道“葡萄美酒”是哪兒的特產嗎?你見過夜光杯嗎?
生答:西域地區。
(教師展示實物)
5.“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王昌齡
為什么“不破樓蘭”就要“終不還”呢?
生答:這首詩表明了樓蘭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
6.“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使至塞上》王 維
請同學展示自己根據詩意所畫的作品。
(同學們展示作品)
主持人:其實不只古人被絲綢之路所吸引,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許多人心目當中的旅游勝地。下面把全班同學分為六組,每組就是一個旅行社。給每組發一張最新版的中國地圖,各組分別在地圖上設計游覽絲綢之路的路線,并選擇本組最喜歡的景點,同時注意古今地名的對比,最后推舉一名同學作為小導游代表本組發言。大家都知道現在是旅游熱,各旅行社之間競爭非常激烈,那咱們就看一看,哪組的路線更吸引游客,哪位導游的講解更生動有趣。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各組代表發言)
第一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本組設計的路線)我們組最喜歡的景點是敦煌莫高窟。敦煌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洞窟始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現存491個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平方米壁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財富。自從19xx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五萬多卷文書后,敦煌藝術震驚了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課件展示相關圖片)
第二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本組設計的路線)我們組最喜歡的是鳴沙山和月牙泉。鳴沙山,又稱神沙山,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達數十米。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米粒狀沙粒堆積而成。游人登山下滑,沙子發出嗡嗡隆隆的響聲,猶如鼓鳴,又似雷聲,鳴沙山因此而得名。在晴朗的天氣,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成為敦煌十景之一:"沙嶺晴鳴"。鳴沙山雖然不高,但要登上鳴沙山山頂,可不容易。綿綿細沙,進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腳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頂,極目遠眺,天地豁然開朗,心胸頓時開闊。下山最為有趣,順坡而下,只覺兩肋生風,一跳十步,駕空馭虛,有羽化成仙飄飄然的感覺。當人多結伴下滑,推動流沙疾速下跌,只見沙浪滾滾,猶如山洪奔瀉。此時就會聽到咚咚咚的響聲,似敲鑼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動魄驚心而又玩味無窮。月牙泉位于鳴沙山北麓,泉形酷似一彎新月,故名月牙泉。泉被鳴沙山四面環抱,但并不為流沙所掩,始終碧波蕩漾,清澈見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風景十分優美。它的神奇之處就是流沙永遠填埋不住清泉。(課件展示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