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環境
生物生存的環境
教學目的:能舉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環境。并嘗試對生物生存的環境進行歸類;初步學會圖文資料及其它信息進行分析的能力;關愛生命,從保護生物生存環境做起。
教學重點: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環境并歸類。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對資料及信息進行分析的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你知道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在哪些環境中嗎?舉幾個例子。
2、仔細觀察書本上的六幅圖,填寫書上的表格,然后請幾位同學在全班交流觀察結果。
3、討論書本的三個問題,然后回答問題。
4、閱讀書本上的diy和小資料。
5、到校園內觀察植物生長的環境,注意區別喬木和灌木。
第二節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
教學目的: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舉例說明生物之間有制約和聯系。初步體驗探究活動的一般方法;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能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教學難點:探究活動中實驗變量的控制和對照實驗的設置。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哪些環境因素能影響到生物的生存?分別舉例說明。
2、探究實驗:光照和水分對植物生存的影響。
3、討論:書上p6討論題。
4、觀察書上的圖片資料,分析影響這些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5、為什么北方的人長得高大,而南方的人卻長得小巧?
6、討論diy中的二題。
7、閱讀資料:說出資料中所述動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8、分析書上的圖片資料,討論生物之間存在著哪些關系?種間關系:互助、竟爭、寄生、捕食。種內關系:互助、竟爭。分別舉例說明。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一、學情分析
教學重點: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嘗試收集和處理數據的科學探究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全班分成4-5小組。課前認識干濕計并掌握其用法。各小組在一天內,選擇早、中、晚的時間分別測試3種環境(灌木叢、草坪、裸地)的濕度,并按照課本11頁表格將測得的數據記錄下來。
教師:收集相關資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2、能力目標:學會使用干濕計,嘗試收集和處理數據的多種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生物對環境具有不同的影響,意識到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的重要性。
三、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學生活動
引 入提出疑問: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那么生物對環境會產生影響嗎?舉例說明。學生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會產生影響。
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組織各小組學生展示課前測得的數據,共同分析從數據中能得出什么結論。小組按一定的順序展示測得數據,并對自己所測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歸納各小組結論;完成討論1,得出:同一時段(如早晨)不同植被濕度不同,裸地最小,灌木叢最大。從整天來看,仍然是裸地濕度最小,灌木叢濕度最大。可見。植物越多,空氣濕度越大。說明植物能增加空氣濕度。全班交流并總結出最后的結論:植物越多,空氣濕度越大。說明植物能增加空氣濕度。(對于個別測量結果不準確的小組,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
提出問題:為什么要選擇3種不同的植被環境進行測試?為什么不能在有水源的地方進行測試?(討論2)討論、回答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