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環境
前往活動地點捕捉生物。
組織各組同學統計所捕到生物的數量,然后將生物放回大自然。統計所捕生物數量并做記錄。后將
生物放回大自然。
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回到班級,分析產生所得結果的原因。得出:顏色、形態與周圍環境差異大的生物容易被發現,反之不易被發現,這樣的生物能更好的生存繁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產生所得結果的原因,找出答案。
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課本12-13頁圖
片資料。討論、分析圖片資料,并回答課本13頁討論1。答案詳見教學參考書44-45頁。
提出問題:除書上介紹的資料外,你還能列舉一些有關“生物如何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即討論題2)組織學生展示各組課前準備的資料
(然后教師可以用自己收集的資料加以補充)。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各自作品。(作
品形式可由學生自定)
提問:生物的適應現象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引導學生對生物的適應現象
做更具體的分析?偨Y生物的適應現象表現在哪些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1)表現在形態和結構方面如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等;(2)表現在生理和行為方面如動物具有與其運動方式(如飛等)相適應的器官。
小結及習題鞏固組織學生思考:生物適應環境的特點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義?讓學生深刻理解各種生物都遵循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自然規律。思考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
組織學生共同思考diy的第一題。與學生共同得出結論。并布置課后完成diy的第二題。討論分析diy的第一題。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白色瓷盆里的金魚體色變淺一些,深色瓷盆里的金魚體色變更深些。這種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體色以適應環境的本領,利于它的生存。有能力的學生課后完成diy的第二題。
第五節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一、學情分析
教學重點:學會使用顯微鏡。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提高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發現問題、提出課題、進行假設、控制變量、開展實驗探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準備:顯微鏡、載玻片、擦鏡紙、紗布、臨時或永久裝片、2-3條金魚/組、魚網、溫度計、小魚缸、冰塊、熱水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實驗常用的工具,熟記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
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探究,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培養學生善于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課題、開展實驗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勇于實踐與創新的精神,逐步確立以愛護小動物為原則來設計探究性實驗。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走進我們的實驗室)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概述:科學探究是揭開自然界奧秘、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習生命科學必須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而實驗是一切探究的基礎,認識和學會使
用生物實驗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初步了解本節學習任務及學習目
的。
學習使用實驗常用工具組織學生對照課本14頁各實驗工具圖示,識記各種實驗工具實物。(建議提前交代操作規則及注意安全問題。)期間教師到學生中間巡視、指
導。認真對照書中圖示識記各種工具。
認識顯微鏡的結構概述:顯微鏡是一種常用的精密光學儀器,用于觀察肉眼無法看見的微小生物或結構。我們今天認識的是一種光學顯微鏡。還有更先進的如電子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