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呼吸教案
展示“肋骨運動模型”和“膈肌運動模型”,引導學生理解肋骨和膈的位置變化與胸廓變化的關系。 通過親身感受,體驗呼吸。
呼吸運動的原理是教學難點,通過演示實驗以及flash動畫,幫助學生理解,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教學內容: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并能對吸入的空氣進行處理;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部分,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 總結本節課教學內容。
金點子:作為一名無錫市民請你就“怎樣提高無錫的空氣質量、改善生活環境?”出謀劃策。 引發學生關注環境,加深對環保問題的思考,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引言 學生思考,產生求知欲望。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運動的過程,我們知道,通過呼吸運動,外界空氣進入了肺,那么,這些氣體怎么到達人體的各個組織細胞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氣體交換》 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氣體交換 學生代表演示實驗過程,其余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分組討論、交流。
學生回答:
1.實驗中用夾子夾緊b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證吸入的氣體中沒有二氧化碳。可以看到a試管中有氣泡產生。
2. 實驗中用夾子夾緊a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證呼出的氣體進入b試管中的石灰水里。可以看到有氣泡產生,石灰水變渾濁。
仔細閱讀表中數據資料,分析得出結論:呼出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減少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主要原因是氣體在肺內進行了交換。
觀察思考,內化形成知識體系。 出示“人體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實驗裝置,提出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
組織學生討論:
1.實驗中用夾子夾緊b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現什么現象?
2.實驗中用夾子夾緊a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現什么現象?
出示“吸入氣體、呼出氣體成分數據表”,引導學生分析數據,解釋數據變化的原因。
出示“人體氣體交換和運輸示意圖”,完整闡述氣體交換的過程。 通過學生親自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這樣用事實說明問題,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數據的分析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明確人體呼出的氣體中除了二氧化碳外,還有氧氣和其他氣體,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比氧氣少,只是相對吸入的氣體中二氧化碳而言,其含量相對增加了?梢耘囵B學生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運動對呼吸的影響 學生代表分別測定肺活量,另一位學生記錄測定值。
分組討論、得出結論: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肺活量大,說明運動與呼吸是有影響的。 準備肺活量計,將它調整到測定狀態。有目的的選擇幾位學生,測定其肺活量。
組織學生分析收集到的數據,思考:運動與呼吸的關系。 由學生自己測定、收集數據,然后分析數據,用數據說明運動對呼吸的影響,這樣比直接給出數據或直接講道理更有效,學生更能信服。
課堂小結 總結歸納:外界空氣中的 氧氣通過呼吸運動進入肺,通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再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身體各部,最后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氣體交換,進入氧氣組織細胞。二氧化碳排出的途徑正好相反。 這兩節課我們學習了人體的呼吸,請思考:外界空氣中的氧氣怎樣到達人體的各個組織細胞,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的? 將兩節課的重點內容歸納,使分散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