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感受器和感覺器官
(1)指導學生對照眼球的結構模型,思考光線進入眼球的路徑。
提問:我們的視覺最終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視網膜上嗎?《還珠格格》中的紫薇是怎樣失明的?說明了什么?
(2)引導學生觀察動畫課件,總結視覺的形成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角膜→房水→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3)請學生啞劇表演:進出電影院
出示貓的瞳孔調節圖片:貓能通過調節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處和暗處都能看清物體
思考:人的瞳孔也能這樣嗎?瞳孔的調節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
引導探究:拉住窗簾,利用手電筒,在明、暗兩種不同環境下觀察同桌瞳孔的變化。
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討論:1.為什么無論較近還是較遠的物體,正常人都能看清?
2.當一個人從低頭看書到抬頭望向遠方時,他的晶狀體曲度如何變化?
3.看近處物體時,眼球處于疲勞狀態還是放松狀態?
3.近視和遠視
請患近視和遠視的同學談看物體的特點、感受。
那么近視眼和遠視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如何進行矯治呢?
演示動畫課件,引導學生分析近視、遠視的成因及矯正方法。
4.預防近視
引導學生談怎樣預防近視?
強調預防為主,課間適當休息自己的眼睛,認真做好眼保健操,讓我們每一人都能擁有一雙美麗明亮的眼睛。
討論:凱倫曾經渴望上帝給她三天光明,我們該如何對待盲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獻過愛心? 同桌相互觀察,得出眼睛有眼瞼、睫毛,眼球,肌肉等。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模型,拆卸組裝;閱讀課本,討論交流,觀察思考,理解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思考,得出:瞳孔相當于照相機的光圈,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視網膜相當于膠卷。
觀察、思考、分析,得出光線進入眼球的路徑,理解視覺的形成是在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
表演,觀察同桌的瞳孔變化;思考,討論,得出瞳孔變化的原因。
討論、思考,得出結論
談近視給自己生活和學習帶來的不便。
觀察課件掌握近視的成因及矯正方法。
談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討論,回答。
使學生親身體驗,激發探究欲望。
使學生自己獲得感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動手、觀察、閱讀等多種能力。
和發散思維能力。
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突破教學的第一個難點。
走進生活,親身體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啟發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使學生認識到保護視力的重要性,激發學習近視成因的興趣,順利突破教學的第二個難點。進一步體會眼睛對于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感受盲人的痛苦,培養學生愛護盲人的情感。
(三)
總結深化 1.引導學生歸納整理知識。
2.布置課下探究,任選一內容
(1)完成一篇調查報告:我班或我校同學的近視情況與對策。
(2)設計一個活動方案:為盲人獻愛心
(3)讀一本好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結合自己的認識與體會,寫一篇讀后感。
(4)通過網絡、報刊雜志、電視等各種途徑,調查眼科學的發展現狀,結合自己的思考,寫一篇小論文。
思考,歸納,總結。
傾聽,思考 使零散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深化知識,使探究活動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師展示一個用的布遮蓋的塑料箱,里面放著一個蘋果形狀的廚房用計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