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眼球的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視覺的形成。 (3)嘗試觀察瞳孔大小變化的情況并作出科學解釋 2、能力目標:練習觀察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不斷探求知識和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難點:1、照相機成像的原理。 2、視覺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五、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眼球模型、ppt課件等。 2.學生準備:查找了解照相機構造及成像原理、 每桌帶一支手電筒 六、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計理念 引入新課 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展示:書88頁圖片 引導思考:(1)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烏云密布,這時候,你會怎樣做呢?(2)你怎么判斷出要下雨呢? 小結:人生活在不斷變化環境中,只有靈敏地感知環境的變化,并對自身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 引入新課: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觀看圖片 學生思考、闡述 創設寬松氛圍,使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講授新課 一、眼和視覺 1、眼球的構造 2、視覺的形成 1、謎語引出眼睛 講:眼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窗口,據科學 家統計,在我們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 大多是來自視覺。 2、展示視頻:我們用眼認識世界 板書:一、眼和視覺 3、 質疑: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引導:人的眼是由眼球和一些附屬結構構成,主要部分是眼球。要了解視覺是怎樣形成的,首先要知道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板書1、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引出:書89頁“觀察與思考” 1、 請大家翻到書本89頁,同學們分成 各個小組,利用課前收集到的一些信息討論書中的三道問題。 巡視指導。 5、展示:討論(1)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在拍照時,鏡頭、光圈和膠卷分別起什么作用? 引導學生展示討論結果 利用凸透鏡成像實驗講析 6、展示眼球結構圖片并利用眼球模型講析眼球各個結構及其功能 訓練:教師要求學生通過練習說出眼球各個結構。 7、展示:討論(3)眼球的晶狀體、瞳孔和視網膜分別相當于照相機的什么結構。 引導學生展示討論結果 8、講:在了解了眼球構造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看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板書:2、視覺的形成 9、展示:蠟燭在視網膜成像過程 要求:觀察并表述 小結并強調在視網膜上僅形成物象并未形成視覺 講析視覺的形成過程 播放:視頻2 10、展示:書90頁圖48 問:貓眼有什么不同?通常在什么情況下看得這兩種狀態? 小結:貓能通過調節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處和暗處都能看清物體。 問:人的瞳孔能這樣嗎? 引導: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 小結:人也能通過調節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處和暗處都能看清物體。 學生猜測 學生觀看 小組:討論 小組闡述觀點 學生觀察 學生練習 小組闡述觀點 觀察表述 學生觀看 觀察、思考 表述 實驗:利用手電筒進行實驗 表述實驗結論 通過課件與模型的展示,讓學生對眼球和照相機進行對比,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凸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 同時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而不拘泥于課本已有的知識,以達到發散思維的教學目的,突出重點。 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視覺形成的原理及過程,突破了重點,再由小結點出易混點。 通過小實驗,結合學生自身體驗。以達到能力目標的實現,即觀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課堂小結 展示板書 引導復習練習鞏固 布置作業 展示練習 布置作業:課本95頁“練習5” 思考完成 自主完成通過練習鞏固本節課重點內容●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