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 描述眼球的結構、主要功能和視覺產生的過程。
3. 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4. 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
1. 眼球的結構
2. 視覺產生的過程。
教學難點:
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課前準備:眼球模型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情景導入:
設想你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這時你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學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來等。
你是怎樣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斷的?
學生回答: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生活經驗等。
你感覺到天氣驟變以及做出的相應反應是通過身體的哪些器官和系統完成的?
學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等。
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只有靈敏地感知環境的變化并對自身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那么,人體是如何感知外界環境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動一:人體對外界環境感知的器官
1.剛才我們對“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參與?
學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等。
2.我們對外界環境的感知還有哪些感覺和器官參與?請舉例說明。(可參考課本p88第一節第一段,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回答:嗅覺、味覺、熱覺、觸覺、痛覺等,鼻子、舌、皮膚等器官
教師小結:是的人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覺器官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腦對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我們才產生了各種感覺。而據科學家統計,在我們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大多是來自視覺。
視覺的形成當然離不開眼睛,眼睛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互動二:眼球的結構
1.觀察課本p89人眼球結構和照相機結構示意圖,完成討論1、2。
學生討論,回答:
2.觀察圖ⅳ-46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說一說眼球的晶狀體、瞳孔和視網膜分別相當于照相機的什么結構?
學生回答:晶狀體——鏡頭;瞳孔——光圈;視網膜——膠卷(底片)
3.請同學們利用一分鐘的時間熟悉眼球的結構,然后通過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結構,并說出每一部分結構的功能。
學生熟悉眼球結構,教師出示眼球模型,學生解說。
教師強調:(板圖)我們俗話說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兩部分?(師生共同分析)白眼球——鞏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內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現了藍眼、褐眼等。
互動三:視覺的形成過程
1.請大家根據眼球的結構分析:光線從外界進入眼球到達視網膜的途徑是怎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整理,各組呈現分析結果,進行展示解說,其他組進行補充。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
教師強調:對光線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狀體玻璃體,成像的部位是視網膜,成的像是倒像。
2.視網膜上成像后我們就看到物像了嗎?我們實際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嗎?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結合課本p90上面第一段解決這一疑難。
教師講解: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還要把圖像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產生了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