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食物的消化
學生活動 課前要求學生體會大口快吃和細嚼慢咽饅頭的不同味覺感受
教師評價:設計了1號管和2號管做對照實驗非常好,而且對照組和實驗組加入的淀粉溶液的量相同只有一個變量就是,1號管加入的是唾液,2號管加入的是蒸餾水,設計的很科學,
為什么實驗失敗呢?
教師提示:人體的體溫是多少度?我們的實驗溫度是多少?
如何讓環境溫度與體溫相近呢?
可以采取水浴保溫的方法
唾液是從哪里來的呢?
(出示人體消化系統圖)口腔內有三對大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分解食物中少量淀粉成為麥芽糖所以饅頭會感覺越嚼越甜。
淀粉分解成麥芽糖,這是化學消化
演示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對化學性消化有一個直觀了解
大家在吃飯時爸爸媽媽常常說,要細嚼慢咽不要囫圇吞棗,否則會不好消化,這是指誰的作用呢?
在吃食物是我們的舌頭也沒有休息,它有什么作用呢?
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尋找答案。提醒學生實驗時要注意實驗安全,特別是水浴加熱時避免燙傷
那位同學說一下實驗結果?
由此結果可以說明牙齒、舌有何作用呢?
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是物理消化
那么什么是消化呢?
出示人體消化系統掛圖讓學生說明各
教師活動
部分結構,學生不明確的教師予以指正。
大家提到的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組成消化道,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過程,叫做消化。消化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
請同學們舉例說明什么是物理消化?什么是化學消化?
哪位同學能把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過程描述出來呢?
牙齒在消化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們如何保護我們的牙齒呢?
學生回答的不全面的地方教師補充。進一步引申,大家知道全國愛牙日時哪一天嗎?是每年的9月20日
同學們知道我們的牙齒是由什么構成的嗎?齲齒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請大家閱讀開眼界了解這部分知識。
這節課大家都學會了那些知識呢?那位同學來說說?
食物在口腔只是進行了初步消化,哪里是食物進行消化的主要場所呢?這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③ 向兩只試管中加入2-3滴碘液
實驗預期結果:
1號管由于淀粉被分解成麥芽糖,而麥芽糖遇碘液不變藍,2號管由于淀粉沒有被分解,淀粉遇碘液變藍
實驗結果:
1號管和2號管都變藍說明都有淀粉存在
學生思考回答(實驗的環境溫度低于體溫,唾液不能發揮正常的作用)
學生回答(保溫)
學生思考
學生觀察
學生觀看
學生回答(牙齒)
學生回答(攪拌)
學生動手做課本上的實驗
學生回答并分析:
饅頭渣的一組加入碘液基本不變藍,說明淀粉被分解成麥芽糖了,饅頭塊一組加入碘液后變藍,淀粉沒有分解
學生回答(牙齒把食物由大塊分成小塊,舌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